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于5月5日親自赴巴黎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中法人文交流更上新臺階。外國人如何看中國?本書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樣本。《生活在中國》以國際知名的電視界明星奧利弗·格朗讓先生在華18年來的節目制作經歷為主要內容,通過旅行見聞錄的形式,圖文并茂,回憶記錄他在中國各地拍攝的故事和體會。奧利弗自2005年起來到中國發展,先后參與了《城市之間》《奧利弗游中國》《我的新疆日記》等多個節目及紀錄片的拍攝制作。18年間,奧利弗化身為旅行者和記錄者,從偏遠的山區村莊到現代化的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時代號召,是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指導,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開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切實擔負起研究闡釋的職責使命,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引領作用,認真組織歷史學、民族學、國際關系學等領域專家學者從歷史與現實維度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行研究闡釋,在《人民日報》《文學遺產》《
本書精煉近300個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史常識,各題目之間既獨立又相互關聯,內容簡短精悍;取材廣泛,介紹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概況、著名人物及歷史掌故,不同于教科書和辭書;內容中穿插故事情節,生動呈現有溫度、有態度的中國歷史,是全面了解中國歷史的經典讀本。本書選取香港開明書店編校版本,本著正本清源的目的,對原書文字進行了全面、詳細的考訂,參校史學界最新研究數據、觀點等成果增補若干條注釋,不同于市場上通行的其他版本。
本書共分六部分:漢學史研究、漢學書序、專稿、專訪、當代漢學地景、書畫展示。主要內容包括:追逐與交切一一論法語在中國文學譯人歐洲語言中的地位;愛爾蘭所出土的中國印章;《經典儒學核心概念》導言等。
本書是一本文史方面的學術論文集,作者們從各自熟悉、擅長的研究領域, 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闡述, 并整理了相關古籍和文獻, 對讀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見解深刻, 立足江南文化和傳統中國文化,具有較高學術價值,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史不可或缺的學術著作。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五個主題:江南社會與文化、經典新詮、讀史札記、史料輯存和會議綜述。作者們依靠翔實的史料和嚴謹的論證,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史研究的深化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中國式現代化在中華文明的支撐和浸潤下,有了深厚的底蘊和綿延不絕的前進動力。只有立足中華文明視角,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科學內涵,才能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度和深度。 本書以8月7日刊發在《學習時報》頭版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一文為基本框架,對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色的文化基因分別進行闡釋。在此基礎上,對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
《吃透中國史·秦漢》是我是不白吃漫畫大歷史系列第5部,用輕松有趣的漫畫,系統講解歷史發展脈絡,經過嚴格把關的扎實史實,同時它的四色漫畫風格,以及極具辨識度的人物形象,會讓每個看這本書的人都能走進中國史,快速掌握好玩又有用的知識。
本書是青年學者李碩的首部文集,收錄自2005年至今的20篇史學論文,全面反映了作者多年來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成果。這些文章涵蓋諸多思索面向,也包括作者的史料整理、實地踏勘、口述訪問,實證與文獻相結合。作者以多個朝代作為研究對象,進入政治制度史、法律史乃至文學史,試圖整體性的多維度理解古代中國。具體而言,這些文章從周幽王政權與其邦國的關系到晚清林則徐日記里官僚體系中的人和事,從蠡縣大食堂到玉門關外,再到河西走廊盡頭的西漢長城遺址,覆蓋多重視野,引人深思。
本書內容選自張元老師公眾號“張元談歷史話教學”中有關《資治通鑒》的文章,共計30篇左右(以及張元老師曾在中華書局學術論文集中的學術論文一篇)。每篇文章都對《資治通鑒》中某些耐人尋味的歷史鏡頭進行了細節解讀。
西方典籍對中國的書寫、記載,也是中國世界形象逐步展開的過程,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世界文明中孕育和發展的。 本書輯錄和論述的就是歷史上的西方文獻典籍對中國和中華文明的書寫和記載。通過這些文獻典籍,讀者不僅能夠對我國悠久的歷史所培育的文明有更充分的認識和體會,還會對中華文明的世界形象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