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學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該學科整合了城市科學、計算機科學和地理信息科學,旨在運用基于新信息科學的系統性理論和方法,對城市進行理解、管理與設計。《城市信息學》由相關領域40余個****的研究團隊合力撰寫,《城市信息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城市信息學的理論、技術與應用,涵蓋城市信息學各領域的研究成果、前沿技術與展望。《城市信息學》分為六大部分:**部分“城市科學的維度”側重于城市科學演進中的基礎概念與理論;第二部分“城市系統與應用”討論了城市信息學在理解、分析和管理各類城市系統中的應用;
本書主要介紹WebGIS開發基礎和技術,以OpenLayers技術為開發框架,詳細介紹了空間數據處理與存儲、GeoServer地圖發布、地圖服務訪問、OpenLayers組件與開發入門,以及多源數據加載、圖形繪制、OGC服務、WebGIS三維開發基礎,并給出了典型的項目應用開發案例。本書內容由淺入深,配以豐富的開發示例,能夠迅速提高WebGIS開發項目實踐技術水平和動手能力。
本書較全面地介紹了空間數據的分析方法。在系統介紹空間分析的慨念、內容、結構體系和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對空間數據的性質進行了探討;然后以空間數據的類型和特性為線索,分別對GIS、三維空間分析方法進行了講解,同時,對空間數據性質、管理、索引與查詢分析也進行了介紹。最后,對空間態勢的二維可視化和量化分析技術也進行了講解。 本教材可作為地理學、多學科交叉的“區域生態安全與綠色文化”學科的學生人門教材,也可作為地學其他專業學生的通識課教材,同時可供信息、統計、人文社科等專業人員參考。
多源地理大數據的涌現,為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社會感知手段。社會感知是指基于大數據挖掘人的時空間行為模式,進而揭示其背后的社會經濟特征的研究方法,它提供了一條“由人及地”的研究路徑。本書介紹了地理大數據和社會感知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別從人和地兩個角度,梳理了社會感知的相關方法。其中對地感知,又分為場所語義感知、空間交互感知及地理過程感知。同時,本書也介紹了社會感知和遙感集成的相關研究,并選擇五個領域介紹了社會感知的應用。
本書對同時定位與建圖(SLAM)的理論、方法及應用進行了全面的介紹。本書涵蓋了基礎理論、激光和視覺SLAM算法及產業應用三個方面內容。本書還通過線上資源提供代碼和豐富的補充材料,以幫助讀者更細致地掌握SLAM的技術要領。
本書包括總報告和專題報告兩部分內容。總報告分析了“兩支撐 一提升”的內涵,研判了“兩支撐 一提升”提出的必要性,提出了實現“兩支撐 一提升”的具體政策建議。專題報告由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篇、支撐自然資源管理篇和能力提升篇組成,從不同領域和角度分析了如何堅持“兩支撐 一提升”定位,實現測繪地理信息行業高質量發展。本書反映了2022年測繪地理信息行業關注的重點和熱點,視野寬闊、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數據翔實,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可讀性。
本書共分6個學習項目,包括地理信息系統認知、空間數據庫創建、空間數據采集與處理、空間查詢與分析、地理信息可視化、GIS綜合應用,以及一個綜合訓練項目。具體包括:認識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操作、認識地理信息系統的組成及類型等。
全書共13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空間數據分析基礎理論、柵格數據分析與圖像挖掘、矢量數據分析與軌跡挖掘、空間社會網絡分析、三維數據空間分析、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空間相關性分析、空間點模式分析、地統計分析、地理加權回歸分析、智能空間分析與空間決策支持、空間分析建模與應用。
本書從地理信息科學的視角,挖掘監控視頻網中的多維地理關聯大數據核心價值特征,以地理視頻內容的時空變化過程為創新切入點,融合傳統視頻內容語義和變化的地理環境語義,提出語義感知的地理視頻大數據自適應組織新模式。全書系統介紹了地理視頻內容的變化語義解析、面向時空變化的地理視頻語義關聯建模、網絡監控環境多攝像機地理視頻數據的內容變化特征、內容變化感知的多攝像機地理視頻數據關聯聚類方法等主要技術內容,并從提高涉案數據快速整合能力和案件知識理解效率的角度,介紹了應用系統實現的平臺技術與綜合實例。
本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地球橢球體有關的參數與公式,包括橢球的基本參數、橢球的幾種曲率半徑、橢球面弧長的計算、橢球面上特殊性質的曲線以及橢球面梯形面積的計算。第二章側重于地圖投影的基本理論,包括投影的分類與方法、地圖投影參數、投影常用緯度及其相互關系、球面坐標及其應用、地球橢球面在球面上的描寫,橢球變換理論與方法等。第三、四、五章側重于地圖投影方法,基于圓錐投影、圓柱投影以及方位投影三個層面,從實用的角度介紹測量與GIS在全球范圍內較常用的投影方法,其中對一些使用頻度較高投影方法(如等角圓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