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面向新工科建設的新形態教材,介紹了數理統計分析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基礎理論和軟件操作,加強了統計分析和數據科學的融合。全書共12章,內容包括數據描述性分析及探索性分析、科學繪圖、環境數據分布與假設檢驗、參數及非參數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生存分析、降維分析、聚類分析、分類分析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特別設置了知識拓展、思考題、逸聞趣事等。本書重視實戰操作訓練,演示了Excel、SPSS、Python及GPT-4的分析過程,對軟件操作及界面進行了詳細介紹,完整展現了數據分析的思路
本書系統介紹和闡述了最新的固體廢物管理和處理處置方面的概念、理論和技術。本書共設置15章。第1章和第2章介紹了固體廢物方面的基礎知識。第3章介紹了固體廢物的管理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第4~13章介紹了固體廢物的處理技術,其中第10章、第11章、第12章分別以污泥、生物質和放射性廢物為處理對象,系統介紹了固體廢物處理技術的應用。第14章和15章綜合地介紹了固體廢物的控制工程及管理。本書綜合了最新的基礎理論和處理處置技術,可作為培養環境類專業的專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環境類專業工程技術人員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2):中國篇》聚焦零饑餓(SDG 2)、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SDG 6)、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SDG 7)、可持續城市和社區(SDG 11)、氣候行動(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陸地生物(SDG 15)七大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專注于新方法新指標的探索、可持續發展進程的跟蹤評估,以及多指標交叉研究的理論與實踐,針對21個具體目標匯集了 39個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區和中國兩個尺度上針對 SDGs指標的研究、監測和評估成果,包括30
氣候變化和城市化導致生境破碎、生物多樣性喪失及生態系統退化,威脅區域可持續發展,制約人類福祉提升。在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背景下,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成為協調區域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從國家到地方多尺度生態安全格局構建與優化案例研究的不斷涌現,生態安全格局研究正向范式凝練深入,缺少系統的理論與方法梳理。針對這一問題,本書在梳理生態安全格局概念內涵、理論支撐的基礎上,提出生態安全格局的研究范式,系統歸納生態安全格局構建與優化的基本環節及其技術方法,展望未來生態安全格局研究方向,為深入
西部絲路沿線主要涵蓋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相對欠發達、民族文化多元融合、氣候干旱半干旱,城鎮人居環境提升、能源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十分突出。本書從城鎮概況、生態環境特征、水資源與水環境特征、能源資源特征、建筑能耗與碳排放概況、城鎮文化與服務設施等六個方面介紹了西部絲路沿線城鎮人居環境的發展現狀與總體特征,給出了西部絲路沿線典型城鎮人居環境綠色發展建議。
《太空環境感知概論》是國內空間態勢感知領域太空環境感知領域的第一本專著,在對太空環境感知概念內涵、體系構成、典型運用等進行系統梳理和辨析的基礎上,將人工太空環境的感知納入全書體系,進而對感知對象、手段、方法和運用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闡述。本書可供從事太空活動相關的工程及科研人員,從事太空環境教學的教師人員及學員、技術管理人員、空間天氣業務保障人員、太空環境態勢感知業務值班人員及相關裝備研發人員參考、閱讀。
低碳建設是城市適應全球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科學診斷低碳城市建設水平的理論方法是認識低碳城市建設現狀、推動低碳城市建設進程的重要抓手。本書創新性地基于“碳循環系統-過程管理”雙視角,構建了低碳城市建設水平診斷指標矩陣結構,解析了兩個視角下的內涵,識別出體現低碳城市建設水平的8個維度(能源結構、經濟發展、生產效率、城市居民、水域碳匯、森林碳匯、綠地碳匯及低碳技術)與形成低碳城市建設水平的5個環節(規劃、實施、檢查、結果與反饋),進而研制了雙視角下的診斷指標體系,以引導對低碳城市建設水
本書結合我國山地多、平原少的地理格局,以西部典型平原城市——成都和典型山地城市——重慶為例,比較兩類城市在多中心轉型下的城市環境績效。本書基于空間視角,運用城市地理、城市經濟、城市生態等多學科研究方法,創新性地分析了我國平原城市和山地城市的多中心開發特征,定量揭示了其演化機制和環境績效。本書每章相互獨立又不失整體性,圍繞多中心開發及環境績效這一主題,緊扣多中心開發、環境績效、生態系統服務等關鍵詞展開。
本書以水處理技術及行業發展研究作為開篇專題報告,對綠色產業的關鍵技術、產業特征、國內外發展現狀、競爭格局與前景趨勢等進行了針對性剖析,以期有利于中國生態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局面,穩步邁向美麗中國的美好新圖景。本書共分為八篇:第1篇水處理產業創新發展研究,第2篇固廢處理產業創新發展研究,第3篇雙碳產業創新發展研究,第4篇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研究,第5篇儲能產業創新發展研究,第6篇綠色服務產業創新發展研究,第7篇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研究,第8篇智慧技術在生態環境領域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