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百人百譯”國際翻譯平臺精選230余條名言警句的多版優秀譯文,所選譯題均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代表,也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全書共分五篇,主要內容包括:先秦時期、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唐宋時期、元明清時期、近現代時期。
中國飲食文化極其發達,中國的飲食以味道為中心,與味道有關的漢字內涵十分豐富,深刻影響了漢字的書寫和漢語的表達。本書以文字為核心,選取味、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鮮、麻、澀、香、臭、腥、膻16個與味道有關的漢字,每個漢字作為一章,結合鮮活的社會生活,全面闡述其字形演變,字的含義及其演變,有關的成語、俗語和民俗文化等。在內容編排上,味字為總論,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鮮、麻、澀等為口味,香、臭、腥、膻等為氣味。通過挖掘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闡釋各種味道的內涵與外延,講清楚各種
本書以中文打字機為對象,追溯了中文與現代信息技術相適應的歷史。近現代以來,漢字作為非字母文字,在技術語言現代化的過程中遭遇了來自字母文字中心主義的重重阻礙,其一便是無法適應西式打字機。本書通過講述中文打字機的發明歷程,展示了漢語世界的機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尋求生存、適應且影響科技變革的歷史。書中描述了在近一個世紀之間,中文使用者在發明中文打字機的過程中進行的各種嘗試、經歷種種失敗或成功的故事,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權而融入全球化信息時代,重新獲得獨特地位。
現代漢語自20世紀初逐漸形成并不斷發展,或快或慢,或全局或微觀。文獻中不乏對現代漢語字詞、句式的歷時考察,然而對篇章特征的百年嬗變關注不多。本研究考察了近百年現代漢語書面語歷時語域演變,探究其背后篇章和修辭功能。本研究的漢語書面語歷時語料庫涵蓋五個時期:1900年至1911年、1919年至1930年、1931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66年、1978年至2012年。本研究發現,首先,新的篇章和修辭功能不斷出現,語域功能出現明晰化趨勢!皵⑹滦浴焙汀白h論性”從“夾敘夾議”中分離出來
什么是作格?作格格局與漢語是否有瓜葛?類型學作格與形式語法作格(非賓格)有何關聯?相關研究繁多,但終無定論。本書正是圍繞作格與漢語語法的研究主題,出于整理既有研究、以作格為工具剖析漢語語法的目的,收錄了15篇已經在專門刊物或學術活動中發表過,觀點各異但內容相通的期刊論文。這些論文涉及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一些民族語和外語,包含了各位作者對作格問題的歷史回顧和深入思考,呈現了該課題多元化的研究現狀,也為語言學研究人員提供了參考。
本書分本體篇、語用篇兩部分,內容包括:比喻新造詞語、比喻新造詞語的構詞規則、比喻新造詞語中比喻語素義的形成、比喻擴展詞語、比喻義發展一般路徑、比喻擴展詞語義項的組合能力、比喻詞語釋義研究、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國俗詞語釋義研究、比喻詞語與文化、比喻詞語與歷史文化、比喻詞語文化特點、比喻詞語的認知與理解。
《24寫作要點7講》是老呂寫作14年扛鼎之作、最新教研出版的書課包產品。本套產品采用書 課 練 記 伴學一體化學習方案,不僅有書、有課,更有純干貨實物、打卡帶學,讓大家擺脫枯燥低效的自我封閉式學習,在聽課中提高效率、在陪伴下直達上岸。
本套產品采用精美禮盒包裝,專為想快速上手、急需高效方法、立志得高分一類卷的考生打造。
全書共分為7講3個部分,分別是論證有效性分析(1-3講)、論說文(4-7講)、附錄,能從根本上幫助考生解決兩大寫作題型,實現一類卷進階。具體內容
本書為漢語教育學術文集, 以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漢語教育專業課堂為探索點, 提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教學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教學目標的設置應滿足課程、專業和院校的實際需求,突出知識、能力和技能三個層次; 教學內容應對原有的課程結構進行調整,優化設計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突出課程的專業特色; 在教學方法上應不斷改進創新,控制課程節奏,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在講練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書中文章對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進行剖析, 以促進漢語國
本書為面向漢語學習者的正音教材。漢語學習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個方面。一般的漢語教材編寫體系都是側重于詞匯和語法的講解,語音學習集中在漢語的初學階段,且課時量十分有限。因此,本書以添補空缺為目的,以注重結合意義訓練發音、注重口語表達、注重訓練形式多樣而有趣、注重語音訓練的日積月累為編寫特色編寫。本書附有與課本對應的練習冊,練習冊共有60頁,每次練習的內容即為1頁,符合廣大漢語學習者對教學“輕量化”
本書共七章,內容包括:引言、形態與音系交互關系的理論研究、晉語區方言構詞特點、輝縣盤上話構詞與音系的交互模式、平遙話構詞與音系的交互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