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經濟社會學的核心議題——社會關系與經濟行動——出發,探討了“關系社會”中的經濟行動,通過研究對行動者經濟行動構成約束的“關系”(“倫”)以及行動者賦予各類關系的“意義”(“理”),構建了一個“制度—習俗—倫理”的解釋框架,進而呈現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所體現的精神,這些精神是秩序得以維持的道德基礎。在深入調查物業企業經營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若干典型的經濟糾紛案例,特別是分析社會行動者在論證其行動合情、合理、合法時所依理據的異同,探討了經濟行動與制度、習俗、倫理之間的復雜關系。
本書較為系統地考察了睡眠不足對風險決策偏好水平的影響,并且探討和比較了三種對抗措施的差異,為研究睡眠的生理機制和黎明模擬光的非視覺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也對睡眠限制人群在白天進行合理的風險決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的雙重驅動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工業機器人應用于生產是否能夠真正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它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內在機理有哪些?本書將工業機器人與全要素生產率相聯系,對城市、企業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最新測度,分別從宏觀、微觀以及進一步討論三個視角實證檢驗工業機器人使用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并進行機制研究,試圖從城市、企業和綠色三個層面解釋工業機器人應用于生產能否真正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不僅有助于學者更加全面認識工業機器人的經濟效應,為不同層
以全球經濟通脹通縮滯脹為線索,研究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美股流動性危機、能源危機和大通脹的各個不同時期,各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變化,以及宏觀政策調整與宏觀經濟走勢、金融市場波動之間的關系。本書探討內容包括:美聯儲貨幣擴張與緊縮政策依據及影響、通脹與通縮兩極化現象、美國20世紀70年代滯脹歷史等
本書第一章闡述中國經濟學現代化的學術原則、理論假設、體系創新,探討構建現代廣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問題。第二章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根本立場、研究要義、重大原則,前瞻性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發展階段。第三章闡述新的活勞動價值論、生產性管理活動性質,比較分析資本主義貧困成因的理論。第四章闡述當代壟斷資本主義的金融和經濟危機、福利制度變動、監控技術權力,分析新帝國主義的特征和特性、美式民主損害世界經濟和民生,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美國社會的不平等狀況。第五章闡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公
本書是由上海財經大學資深教授,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會長張雄教授主持的一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課題“政治經濟學批判思想史研究”的結題成果,2022年年底獲得國家免檢成績。本書是一本最前沿的理論創新之作,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精神,來梳理和整理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精神遺產。該書旨在從經濟哲學的角度,分析我們較為熟悉的敘事,由此在感性及表象的事實的基礎上,再次翻轉為新的反思對象,通過對一種“在場形而上學”的文本解構,使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原在思想的預設得到顯現,為當下中國改革實踐的理路創新
本書根據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堅持以理論夠用、注重實踐為編寫的基本準則,以精煉實用、通俗新穎、突出能力為編寫的基本精神,以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為主要理論框架,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結論。 全書共設計了14個項目,即經濟學導論;需求、供給與均衡價格;彈性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與收益分析;市場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國民收入核算與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
《現代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創新論壇》是以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系、西北大學國家理論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主辦的“現代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創新論壇”年度講座稿為內容的論文集。該論壇以理論和方法創新為主題,為教師和學生的學術交流提供平臺,旨在應用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研究興趣。本書由14篇文章構成,研究內容包括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人口老齡化、數字經濟、新基建、環境治理、消費升級、高校擴招政策、高水平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等相關熱點經濟問題,運用了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對中國現實經濟問題進行了專門研
本書定義信息經濟主體融合概念,構建信息經濟主體融合的理論體系架構,分析信息經濟主體跨界融入互聯網領域的驅動機制,探究信息經濟主體跨界融合的障礙破解途徑,對產業信息化有較好的推動作用。全書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
本書是當代西方經濟學名著。全書內容涉及10多篇專論,,內容囊括了作者于1956年10月和1967年1月之間發表在《經濟發展與文化動態》季刊的文章,以及1969年5月作者在劍橋大學的馬歇爾講座發表的兩次講演的內容。
全書資料翔實,數據分析到位,深入淺出地對經濟理論進行了剖析,分析了各國經濟增長的數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