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王俊秀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心理建設:社會治理的心理學路徑”的結項成果的第二部。本書呈現了社會心理建設從微觀到中觀、宏觀不同心理路徑的研究成果,包括個體角度的心理健康、家庭角度的親密關系、職場環境的創業心態、社區層面的社區建設、城市層面的城市認同、社會層面的社會凝聚力及國家層面的國家認同與共同體建構。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男性氣概到底是什么?為什么那些擁有最高權力的男性普遍有厭女癥心態?盡管我們有時對男性的暴力行為和粗俗的想法持批評態度,但現實中我們大部分人對這種現象往往又無能為力,這一切究竟是什么在發揮作用?我們對男性氣質先天和后天的認知界限到底在哪里?
本書中,人類學家顧德民獨辟蹊徑,堅信所謂男兒本色,首先是文化上的縱容而非生理上的安排。從上海公園的相親角,到海地聯合國維和人員的性丑聞,從墨西哥城專為女性而設的地鐵車廂到印度的海吉拉,從奧克蘭的康復項目到伊拉克戰爭的前
本書作者為日本專職律師,致力研究了十多年有關于“難以抗拒的男子氣概”而產生的家庭暴力和社會暴力精神和來源的研究論著,并以個案和心理訪談研究方式告訴讀者,制止家庭暴力和社會暴力的有效和來自于法律層面的方式,并透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讓社會大眾了解家庭暴力和社會暴力對人的傷害,及掌控“難以抗拒的男子氣概”潛在暴力基因的方法,圖書以“致未來的男孩”的溫柔方式,詮釋了制止暴力的巧妙方法和實操技巧,既有心理研究又有個案說明,是難得的優質的抗拒暴力基因的普羅大眾讀本。
本書為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 至今已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出版。書中作者以十分簡約的方式, 考察了群體的一般性心理特征, 分別探討了群體的道德觀、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諸多層面, 對個人與群體的迥異心理進行了精辟分析, 指出個人進入群體之后容易喪失自我意識, 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的一員。作者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群眾心理學的概念, 使讀者更易于理解; 并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 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群眾行為的特點和規律。
生活的意義消逝,網絡游戲成癮,容貌焦慮,房子成為人生的執念……現代人在意義與虛無、功用與價值、理想與現實之間反復搖擺,在“躺平”和“內卷”中無限循環。這并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人類進入現代之后不可避免的一種趨勢。這本書是對現代人生存現狀和情感糾結的觀察。書中盤點了15 個當下熱議的社會現象,從社會、生活、個體三個角度追溯問題及其根源,把問題置于制度、秩序、文化、傳統、習俗的背景下,從社會和時間的長河中去理解其作用機制和原理,梳理現代社會運行的基本邏輯。作者孟慶延研學社會學多年,在他看
本書分為15個章節,詳細介紹了社會研究從問題選擇到報告撰寫的整個過程,包括定量和定性兩種不同取向的研究設計、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以及混合研究方法的設計與評估。不僅如此,本書運用了相當一部分來自學生項目和已發表作品的研究實例,恰當地展示了社會科學經驗研究的基本原理,始終強調方法的選擇應與研究問題相契合,并應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研究設計,十分便于初學者學習和使用。這樣的實用主義視角能使研究問題更加明確,幫助研究者完成高質量的研究。
本書是首次面向中國讀者介紹法國實用主義社會學流派的論文集,它源于2019年5月在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舉辦的為期一周的“法國實用主義社會學”研討會。本書收錄5篇代表性論文,同時也邀請中國知名學者撰寫回應文章。本書以何榮教授的中法社會學發展歷程導論作為開篇,由來自兩國的十余位學者圍繞5個議題展開討論。這5個議題分別是:以日內瓦占屋運動為例的占居研究、環境風險研究、世俗化教育與孩子的道德能動性、流動兒童童年研究,以及價值多元情境下的社會秩序。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法國社會學的最新進展缺乏了解,
我們所處的高度互聯的網絡世界,是由人與人及周邊的各種事物和事件所組成的社會網絡,該網絡承載著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和用戶行為,能為社會化趨勢的電子商務等應用提供豐富的社會環境。本書將深入淺出地介紹社會網絡的基礎理論及常用的社會網絡計算工具的使用實踐,并建立社會網絡研究理論和應用結合的計算范式,從而幫助我們掌握并理解網絡時代下諸多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所需的計算思維。全書分為3篇,第1篇從社會網絡的基本認識出發,介紹社會網絡的一些基本原理與實踐方法,包括三元閉包、強弱關系、同質性、正負平衡等社會網絡計算基
為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重要講話精神,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十四五”社會組織發展規劃》中有關發展中國社會組織的政策要求,中國社會學會秘書長謝壽光研究員發起成立編委會撰寫《中國社會組織概論》,以熱忱的學術實踐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組織事業邁向前進。本書的研究對象為中國社會組織,資料來源于已有的公開官方數據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皮書、報告等,研究內容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