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從三面自由地照射進御殿,掠過朱紅的梁柱、色澤鮮艷的帷幔,灑在金色的厚絨毯上。文武百官身著華服,呈三行列開。高高的雕花燭臺上焚著香,縷縷藍煙裊裊升起。殿中梯級至高處,有一尊玉座,飾有龍爪,皇上金錦披身,端坐其上,神情莊重而若有所思……
彌留之際,上野春望著一朵花,心想:一切都緣起一朵花。實際上,他的一生與三根“線”相系一一第三根,僅僅是一朵花。一方小巧的寺廟花園坐落在他的面前,甘愿成為布滿象征的一隅微景。千百年來的精神探尋最終凝結于這精致的布局中一一他為此驚嘆,轉念又想:那么努力地追尋意義,而終究,竟歸于一種純粹的具象之“形”……
本書是“偵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偵探小說代表作《尼羅河上的慘案》圖像小說版。由伊莎貝爾·博捷改編, 漫畫家卡利克斯特繪畫。林內特·里奇維被一顆子彈打穿了頭顱, 尼羅河之旅的寧靜也因此被打破。這位年輕、美麗、時尚--擁有一切的女孩, 最終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大偵探波洛的耳邊回響著早先一位旅伴的話語: “我真想用我那把親愛的小手槍頂著她的頭, 扣動扳機。”然而在這異國他鄉的場景中, 一切并不像表面顯示的那樣平靜。
本書聚焦哲學家蒙田的經典篇章,通過知名思想家特倫斯·凱夫的解讀,使其經典理論再次進入大眾視野。蒙田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他閱歷廣博,思路開闊,行文無拘無束,其散文對弗蘭西斯·培根、莎士比亞等影響頗大。特倫斯·凱夫討論了蒙田作品中的主體自我以及其他10個關鍵主題,并從認知層面對《蒙田隨筆集》的進行解讀。
《哈姆雷特》是戲劇之王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國王的合法繼承人哈姆雷特,其父王被殺,母后被迫改嫁,王位也被篡奪。他經歷了艱苦的磨難,最后終于在父親鬼魂的提示下,查明事實真相,替父親報了仇。而他自己卻在仇人設下的圈套中與其同歸于盡。《哈姆雷特》的整個故事滲透著屬于莎士比亞那個時代的精神,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和對現實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達。
梵蘿那城中有兩大家族結下世仇,互相殘殺,卻在仇恨的懷抱中降生一對苦命的愛人。他們在夜晚的花園中以詩的語言互訴衷腸,又在漆黑的墳墓中品嘗絕望。
這是發生在意大利的真實事件,經過莎士比亞的妙筆,成為了愛情的代名詞。
《仲夏夜之夢》是威廉·莎士比亞青春時代達到成熟的喜劇作品,講述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此劇在世界文學史特別是戲劇史上影響巨大。劇中的故事雖發生在古希臘時期,但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都是以英國現實生活為依托的。赫米婭為了真愛與父親的包辦婚姻頑強抗爭,莎士比亞通過對古希臘人物感情的描寫反映出資產階級新女性爭取自由戀愛和婚姻自主的權力,并通過現實情感與魔法森林的對比以及現實人物與森林仙王的共存,表達了人與人平等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文主義理想。
本書是一本引自荷蘭的, 適合3-6歲孩子閱讀的, 涉及友誼和自我意識萌芽的優秀圖畫書。
本書通過看似平淡的生活小事, 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 個中關于家庭、成長等奧義又通過這些人物樸實的對話而緩緩帶出。如何對待那些有貢獻、卻一生默默無聞的人? 作品中的小主人公往往介入成人世界, 與成年人彼此影響, 彼此理解。小說通過揭示成人與青少年之間的矛盾沖突, 探索社會、家庭、學校對青少年道德品質形成的影響。
“自撰”(autofiction)是當代作家兼批評家杜勃羅夫斯基創造的一個新詞,是作為自傳 (autobiographie)一詞的對立面出現的。在自撰寫作中,作者一邊以自己的名字為真實性背書,同時又明確聲稱寫的是小說。自傳與自撰不是親兄弟,而是父與子。自撰脫胎于自傳,既無法擺脫自傳的影子,又將自傳作為要突破、批判和解構的靶子。自撰寫作是對自傳的“弒父”行為,又以其自稱“小說”或嫁接小說敘事的一切手法完成了“娶母”行為。以真實為本的傳統自傳是一面直接反射自我的平面鏡,以虛構為本的自傳體小說是間接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