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合金鋼復合真空滲碳及其強化新技術》系統介紹了與真空滲碳熱處理及其復合強化新技術有關的基礎知識,主要內容包括:真空滲碳熱處理原理、設備與工藝,真空滲碳的技術特點及應用,前處理催滲與后處理強化工藝的設計,強化層宏觀性能與真空滲碳及其強化工藝以及微觀組織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模擬真實服役條件的強化層摩擦磨損性能、疲勞性能的測試與分析,復合強化滲碳層疲勞及磨損可靠性評價等。本書可供從事熱處理研究、生產及技術開發的從業者和科研人員使用,也可作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參考書。
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金屬材料的各種力學性能試驗原理、方法和試驗程序等,主要內容包括金屬材料基礎知識,力學性能試驗取樣方法,金屬材料拉伸試驗,金屬材料硬度試驗,金屬材料夏比擺錘沖擊試驗,金屬材料彎曲、壓縮與剪切試驗,金屬材料疲勞試驗,緊固件力學性能試驗,測量不確定度。本書采用現行的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內容由淺入深,注重基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數據齊全可靠,查閱方便快捷,具有實用性、綜合性、先進性和可靠性。
本書結合編者及團隊多年在激光表面熔覆、熱噴涂、化學鍍等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國內外該領域新的研究進展等編寫而成。全書共5章,在闡述材料表面工程相關基礎理論的基礎上,詳細介紹了激光表面處理技術(概念、理論基礎、特征與應用分析)、化學鍍技術(概念、理論、發展情況、特點、應用)、涂(膜)層測試技術(概念、種類、測試評價)等內容。另外,書后附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日本工業協會(JIS)、中國國家標準(GB)等有關材料表面處理和測試技術的標準目錄,以便讀者參考。
本書主要采用液相法對常見的過渡金屬硫化物如硫化鉬、硫化鎳、硫化(亞)銅、硫化鉛、硫化(亞)鐵、硫化銻等進行了可控制備,探索揭示了其組分、合成條件對金屬硫化物成分、結構、形貌的影響,并對金屬硫化物的微觀結構進行了研究;進而探究了金屬硫化物納米結構的電化學儲能性能,分析不同組分構成、形貌、尺寸分布等對其儲能性能的影響,通過金屬硫化物的納米化及與異質原子的復合探索了提高金屬硫化物儲能性能的有效途徑。本書可為金屬硫化物的合成制備,推動金屬硫化物在儲能方向的應用發展提供借鑒。
本書系統梳理了20種稀土和稀有材料的發展歷史。全書共20章,前14章主要記述了14種稀土材料,分別為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儲氫材料、稀土發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玻璃材料、稀土陶瓷材料、稀土拋光材料、稀土超導材料、稀土激光材料、稀土熱電材料、稀土磁制冷材料、稀土發火合金材料、稀土核能材料、稀土高分子材料。后6章主要記述了6種稀有材料,包括鈧、鎢、鋰、釷、鈷、銫稀有金屬材料。從這些材料或與其密切相關材料的“前世今生”,進行世界范圍簡明扼要地概述,述及其發明或發現及發展歷程。其次,詳細介紹了
本書系統闡述銅/鎳復層箔塑性微成形理論與技術的相關研究內容,介紹塑性微成形技術的研究現狀與背景意義、銅/鎳復層箔微拉伸流動應力及斷裂行為尺度效應、軟模微彎曲尺度效應、介觀成形極限尺度效應、微流道/雙極板軟模微成形有限元模擬與工藝實踐研究。全書遵循理論與技術相結合,系統性、實用性與先進性相統一的原則,注重科學問題的闡述與學術表達,循序漸進、逐層深入、深入淺出、圖文并茂、通俗易懂,以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在內容上盡量照顧到各種類型的讀者需要,便于幫助讀者理清銅/鎳復層箔塑性微
纖維金屬層板作為一種超混雜復合材料,綜合了傳統纖維復合材料和金屬材料的特點,具有高的比強度和比剛度,并兼具優異的抗沖擊和耐疲勞性能,是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及汽車等領域備受青睞的先進復合材料。本書共8章,詳細介紹了作者團隊近年來在纖維金屬層板失效理論及應用性能方面的研究結果;重點闡述了纖維金屬層板在不同承載條件下的失效行為特征及界面、殘余應力對其損傷產生的影響;同時,聚焦乏燃料貯存、汽車吸能結構、高速列車蒙皮等方面的應用,詳述了該類材料的應用性能。
《超輕鎂鋰合金的塑性變形》總結了作者近年來在超輕鎂鋰合金的塑性變形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時對近年來國內外在這些方面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全書內容共7章,分別對鎂合金及鎂鋰合金的塑性變形、HCP(密排六方)結構鎂鋰合金的凝固路徑與生長限制因子計算、HCP結構Mg-xLi二元合金的塑性變形行為、HCP結構Mg-xLi-Al三元合金的塑性變形行為、HCP結構Mg-xLi-3Al-1Zn合金的塑性變形行為、雙相鎂鋰合金的深冷軋制塑性變形進行了系統的論述。《超輕鎂鋰合金的塑性變形》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