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與社會:從古希臘自然哲學到20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史》對歐美科學技術及科學-技術-經濟社會三者關系的歷史演變作了概述。《科學、技術與社會:從古希臘自然哲學到20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史》用“自然哲學”、“近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科學技術”概念來表示特定歷史時期科學技術的主要特征及其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關系,說明每個歷史時期都以此前歷史時期作為自己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相鄰兩個歷史時期之間不存在確定的時間界限,整個過程體現了“連續(xù)性”和“變化”的辯證統(tǒng)一。《科學、技術與社會:從古希臘
南宋在北宋科技成就的基礎上雖然又有一定程度的進步,但從整體上看,南宋是由中國封建社會的科技高峰逐漸向低落轉折的特殊時期,在這個歷史階段,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交織在一起,給南宋科技思想的發(fā)展以深刻影響。本書以典型人物為骨架,力求觀照南宋科技思想中的人文情懷,并且通過對呂本中、陳旉、陳言、范成大、朱熹、秦九韶、楊輝等諸多科技人物思想的分析,試圖在中西比較文化的大背景下,對南宋科技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歷史地位進行認真剖析,盡量客觀地反映南宋科技思想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和歷史本真。
隨著科技熱越來越成為世界的趨勢,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科技興趣,探索中國古代科技背后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等科技智慧,可以為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說到中國古代科技,除了四大發(fā)明,還有水稻、絲綢、提花機、故宮、長城、瓷器、失蠟法、馬鐙、風箏、火箭、天象記錄……這本科普書,用故事講知識,讓你輕松讀懂中華千年那些值得全世界點贊的高科技。比如:水稻,作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中國的栽培歷史最悠久; 一雙神奇的中國靴子馬
本書從學科概述、文獻指南、學科建制三個方面,反映國際科技史學科發(fā)展的全貌。“學科概述”收入國際著名科學史家、技術史家、醫(yī)學史家、中國科技史家對于本學科發(fā)展的歷史概述。“文獻指南”按照通史、專科史、斷代史和國別史、專題研究、中國科技史五大研究主題,分類介紹本研究主題的入門文獻、經典文獻以及**文獻。“學科建制”按照雜志、學會、國際會議、學位設置、獎勵、科學史家小傳介紹國際上重要的雜志、會議、研究機構、學術獎勵以及重要的科學史家。本書的讀者對象是科技史界的所有學者以及對科技史感興趣的讀者。
本書主要內容: “科學哲學問題研究專輯”作為“科學技術哲學文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年度專輯形式推出, 專輯以具體問題研究為導向, 涵蓋一般科學哲學、自然科學哲學與數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論題, 反映年度科學哲學前沿動態(tài)和熱點領域研究現狀。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學術研究團隊階段性研究成果的結集。
科學革命是西方文明史中的重要事件,也是西方文明得以在現代世界占據文化主導地位的根本原因。這個時期確立了現代科學的很多技術、重要信條和世界觀。本書作為一部關于科學革命的導讀性著作,既概述了那個時代在科學方面所取得的令人神往的革新,也概括了科學革命出現在何時、何地以及何以出現的原因。 本書尤其指出了數學家由地位卑微的技藝從業(yè)者上升為科學領域的智識領導者,又考察了法術在實驗方法形成過程中的影響,以及宗教信仰在現代科學世界觀興起中的重要作用。 書末還給出了一份很有用的術語表、一份附有精彩點評的書目,以備
繼火之后,電是人類掌握的第二種偉大的力量。從科技發(fā)展史的進程來看,電力前承工業(yè)革命,后啟信息革命,最終從照明、動力和通信三大領域開啟了我們口中所謂的現代生活。本書詳細講述了電力的起源故事,重點梳理了人類與電和磁這對"老朋友”相識相知的發(fā)展過程,解讀了人類是如何在不斷探索中逐漸發(fā)現其豐富其內涵并從它們手中接過力量的。 從科技進步的角度看,電的歷史更像是一場從科學到技術的超大型研究成果轉化會,一次學以致用的征程。
所謂技術時代,指的不只是技術發(fā)達的時代,而且是技術在根本上支配了我們的感知方式、信念系統(tǒng)以及周遭世界的時代。借用阿倫特的話來說,技術時代關乎人的條件,是技術發(fā)展在改變人的條件的時代。人在追求主體性的過程中喪失了主體地位。
面對這一歷史性難題,本書對技術時代的內在系統(tǒng)及其運轉邏輯做了結構性分析,揭示了技術工具論看似中立的欺騙性偽裝;也對技術時代論的思想譜系做了簡要梳理,對相關經典文本做了當下化解讀,探討了諸如笛卡爾、尼采、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梅洛-龐蒂、利奧塔等哲學家,以及福
在科技日益發(fā)達的現代,科學不再僅僅是看不懂的化學公式,也不再是玩不轉的高科技,科學離我們不再遙遠,它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在無數科學家的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更感受到了無怨無悔奉獻的忘我精神。本書的出版,為我們揭開了科學的神秘面紗,讓我們看到了科學精神的真正內涵,為我們培養(yǎng)自己的科學態(tài)度、改善自己的工作狀態(tài)、學會運用科學方法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方法。
科學史是溝通自然科學和人文學術的zui好的橋梁。本書由學科力量較強的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的幾位專家學者合著,從科學史的意義發(fā)端,在總論其學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后,前五講追溯了古希臘、古代中國、阿拉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fā)展歷程,后十講則著眼于獨立學科如天文學、物理學、數學、化學等,以若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連線,貫串整個人類科學史,兼顧內史與外史,擇要敘論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會功能、文化性質并時加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