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含有多種性質各異的毒性微痕量有機污染物,長期回灌入滲地下造成的土壤地下水污染,已成為地球環境科學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掌握再生水入滲條件下有機污染物抗生素的遷移規律與機理,對保護土壤地下水環境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本書以再生水入滲過程中抗生素的運移為主線,研究了不同沉積物類型、粒徑及主要礦物組分對抗生素的吸附規律,探討了抗生素的遷移機理,分析了溶解性有機質(DOM)、pH和離子強度對抗生素遷移的影響。
目前,我國區域范圍內的自然資源碳匯調查及碳匯潛力評價已經開展了一些工作,但缺乏系統的調查數據作為支撐和標準方法。我國研究技術和實踐經驗缺乏,概念的分歧導致研究結果說服力和通用性不足,制約著自然資源碳匯的深入研究與發展,加之實踐中計量和監管的錯誤邊界廣泛存在導致對碳匯的計算誤差較大,缺乏統一的監測方法和標準,無法準確評估自然資源碳匯能力。按照碳匯調查可測量、可報告和可核查的"三可"要求,科學計量與監測全國自然資源碳匯量及其動態變化,形成不同自然資源統一的調查技術指南或標準規范作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煤油氣和風光水核等各分系統相對獨立,存在系統壁壘,難以合并"同類項",導致能源系統結構性矛盾突出,整體效率不高,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問題。缺乏能聯系不同能源種類、打破系統壁壘、促進能源系統統一、多能互補融合的關鍵技術是核心。以中科院為代表的一批國內能源領域的科研機構經過多年研究,針對現有能源系統中系統割裂的問題,提出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多種能源之間互補融合的"多能融合"理念,布局并積累了一批多能融合技術,并在典型區域開展綜合示范,為碳中和目標下我國能源系統發展提供了探索。本書結
本書系統闡述了大氣顆粒物源譜的內涵、作用與發展歷程,總結梳理了我國典型大氣顆粒物源排放理化特征,介紹了典型源譜庫的構建方法。本書共分為7章:第1章主要介紹源譜的內涵、特性、起源、發展及其作用;第2章主要介紹大氣污染源識別和分類;第3章主要介紹源采樣分析技術的發展,以及各源類采樣方法和源樣品分析方法;第4章主要介紹典型源類理化特征;第5章主要介紹了大氣顆粒物多組分綜合源譜構建方法;第6章主要介紹綜合譜庫展示平臺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第7章介紹了典型污染源成分譜研究結論,并對未來源譜研究進行了展望。
2020年,中國向世界宣告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力爭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策。該目標對我國是挑戰,更是機遇,將催生各行業領域交叉融合的新理論、新技術、新產品及新產業發展,從而實現經濟、能源、環境、氣候的可持續發展。各行業努力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戰略,實現低碳轉型,必定需要不同學科之間在基礎理論、方法與手段、技術與應用等多方面開展廣泛和有深度的交叉融合。基于此,本書以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應用與實踐等方面為基礎,探究了碳中和相關的技術和應用
作者立足于區域和地塊兩個尺度,融合環境科學、大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學,基于源匯理論和大數據理論,借助大數據技術優勢,以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為重點開展了多年研發與實踐,提出了脆弱性分析、污染源解析、風險區劃、空間管制、風險評價、風險診斷、風險管控、可視化表達、決策支持等方面的技術、方法、模型、系統、策略和平臺,厘清了場地污染協同防治的大數據驅動原理機理,以期為我國場污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持。
《你了解飲用水嗎》是一本科普讀物,全書共有5部分內容,包括:我們為什么要飲水?飲用水從哪里來?安全的飲用水能自來嗎?飲用水如何到我家?讓水循環起來吧!本書通過小龍老師和記者的對話,不僅科普了飲水的重要性,飲用水水源、輸水過程的安全性,還解答了飲用水是否安全的疑問,可以減少人們對飲用水安全的誤解。
本書圍繞河流生境修復中的水動力學問題,以水生植被、漂浮植被和典型魚類等水生生物為研究對象,系統闡述水生植被影響下的水流結構和物質輸運規律、緩滯河段藻類繁殖與暴發的水動力機制、典型流場中的魚類游泳行為特性及水動力-水質-水生物耦合數值模擬技術等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介紹這些理論在生態修復工程中的應用,包括洲灘植被化守護、魚類生境保護與修復、生態調節壩“調度控藻”等。本書旨在推動生態水力學研究的發展,使讀者可以了解并掌握生態水力學領域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也可以讓他們學習到一些實用的生境修復技
本書將從土壤黏粒的形成、分布入手,介紹土壤黏粒界面的吸附-脫附過程、黏粒結構鐵的電子傳導作用、黏粒晶面的性質各異性、界面自由基的形成機制和性質變化,并結合污染物在其表面的轉化和反應過程,向讀者展示土壤黏粒界面的各種瞬時變化和長期結構演變。本書還將結合目前我國土壤黏土層的污染現狀,向讀者介紹幾種常見的黏土層污染修復的方法,如熱脫附、電動修復,以及改性黏土對農田土壤污染的修復等。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會進一步理解土壤黏粒的作用和界面反應的機理,為下一步的土壤深層土壤修復奠定理論基礎。
本書介紹了國內常用的建設用地土壤污染修復技術,闡述了常用修復技術的原理、適用性、系統構成、主要設備、關鍵技術參數、主要實施過程等內容。基于水土共治的修復理念,介紹了地下水可滲透反應墻技術;基于以風險管控為核心的土壤污染防治思路,詳細介紹了重點行業企業暫不開發利用污染地塊風險管控的目標、程序和實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