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朱熹心性論思想進行了系統梳理,試圖破除近代以來學界心學派與理學派二元對峙分類法帶來的分歧與誤解,根據朱熹理一分殊理論開創性地提出了分殊體用的本體論詮釋模式,以此來解讀朱子理心性太極等多個本體概念之間的關系等,呈現朱熹心性論的內在結構與開展邏輯;在比較研究中,重新認識朱熹在此領域的繼承與開拓;并嘗試揭示朱子心性論對于當下社會道德重建與價值重構的理論意義
張恒,山東鄒平人,1985年生,哲學博士,F任職于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院,兼任《國際儒學論叢》輯刊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比較哲學。近年來重點關注宋明理學及其所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尤其是體用思維;同時關注先秦儒學,尤其是孟荀比較、儒家自然主義等問題。
劉因是我國元代著名思想家,他通過教學和著述,對于理學在北方的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他著述頗豐,有《靜修先生文集》二十八卷流傳于世;且影響深遠,《宋元學案》將其與許衡、吳澄并稱為元代三大儒,他的家鄉容城將其與明代楊繼盛、明清之際的孫奇逢并稱為“容城三賢”。本書以劉因的身世、時代環境和理學發展的情勢為背景,以劉因的詩文為依據,對劉因的哲學、史學、經學、藝術等方面的思想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抉發其內涵,梳理其脈絡,展現了劉因的主要生平事跡與思想,并給予了客觀扼要的評價。
本書以明末清初理學文本與話語為主要研究對象,試圖以更豐富而新穎的史料、新的研究議題與視角,探討明清之際儒學的發展與轉型。從儒者的生死觀、工夫論、舜的圣人形象、孝行與家禮、夫婦之倫、人性論等主題,分析明清之際儒學如何在歷史發展及反思中自我修正與轉化,建構一個能兼顧個人道德修養與家庭社群人倫,能對治晚明學風之弊,并在日用人倫中重建社會秩序的思想體系。
本書乃程門弟子所記二程先生日常講學語錄。全書既詳述了二程先生的生平學行,又以天理為本,將二程成圣之學分解為四個階段:明天理、體天理、循天理與合天理,為讀者指示了一條由凡即圣的修身進程。
本書超越道學與變法兩種研究范式,直面千年以來頗有爭議的司馬光哲學文本,以中和范疇為統領對司馬光哲學思想進行了整體重構與新的詮釋。通過對北宋儒學發展多元路徑的考察,發掘出司馬光崇尚荀揚的獨特為學進路。作者基于儒家內圣與外王之道的理論貫通和中和哲學的理論體系建構,發掘出司馬光以《潛虛》為綱,以氣為基點,以中和貫穿整個思想體系的理論建構特點,復現了司馬光的思想圖景,揭示其氣體中和天人衡中以中為念王霸并行等理論追求。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指宋明時代居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傳統。從中唐開始,面對佛道二教的強勢沖擊,以韓愈為首的儒者開啟了以重樹儒家主體地位為目標的儒學復興運動。至北宋,儒學復興的思想自覺,落實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學基礎這一根本的時代課題上;谶@一思想自覺,周敦頤、邵雍、二程、張載都做出了杰出的哲學貢獻,并在南宋被整合進朱子集大成的理學體系當中。《宋明理學十五講》詳細介紹了理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理學發展中的重要論題、人物及文化事件,展現了這一期儒學思想的蓬勃景象和精神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