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有關青春、閱讀、奮斗、激勵人心的故事與文章,文體豐富多樣,有散文、隨筆,亦有對談、手記、新聞故事,內容貼近當下青年關注的種種問題、時事。這些內容并沒有因為出自央視新聞而變得曲高和寡,反而由于一眾名家的參與,讓整體內容既有流量又接地氣。其中既有周國平、白巖松等作者的經典文章,又包含了《西游記》背后的故事、敦煌文物保護的經過等內容,盡最大可能滿足了其固有用戶的閱讀囗味。
臨潭縣“萬人拔河”(即“萬人扯繩”)在臨潭有六百多年的歷史,2008年被國家體育總局、中國拔河協會評為“全國拔河之鄉”,2021年被文旅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成功承辦了多次“冶力關杯”中國國際拔河公開賽,開展拔河活動對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全民健身、民族團結、催人奮進的現實意義。為了弘揚拔河文化、挖掘拔河精神,為臨潭新時代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力,啟動了“全國拔河之鄉?臨潭杯”拔河主題征文活動,《走,扯繩走!》就是這次征文活動的文集。
本書分為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微小說、散文、詩歌、評論、長篇小說。具體內容包括:棄供;對峙;豹貓穿過丁香花叢;花喜鵲;沙漠故事;理想的院子;老那的旗;修椅記;守林人;送你一束康乃馨;偏方紅等。
許杰(1901—1993)是中國現代文學重要作家、文學理論家,20世紀20年代創作《慘霧》等一批重要的鄉土題材小說,被茅盾稱為“那時候一篇杰出的作品”,結構縝密,氣魄雄壯。許杰是文學研究會成員,深刻體認“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觀念,自覺接受無產階級革命文藝思想,在創作實踐中進行了真誠的探索與試驗。后來赴南洋吉隆坡從事《益群日報》主編工作,倡導新興文藝運動,為推動新馬華文文學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1935年,許杰應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鄭振鐸之邀,擔任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職,1944年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三年來創作的主要作品,包括詞、古體詩、近體詩、駢文、現代詩、流行歌詞、新填詞。具體內容包括:破陣子·雨天;祝英臺近·遇桃花開,思人;滿庭芳·多倫多夏夜;臨江仙·秋雨;天仙子·秋晝陰雨;蝶戀花·春游東湖櫻園;菩薩蠻等。
本書收錄的是著名學者陳明的隨筆、評論、訪談以及序跋文字。它們大多都曾在國內報刊公開發布,或者隨書籍印行。作為儒家學者和資深文青,陳明的隨筆兼有詩情和思辨的趣味性,如《麻將如人生)等在《北京文學》發表后被廣為轉載。關于李澤厚、余敦康等知名學者的交往記錄也具史料價值。評論則涉及近30年中學術界的許多議題。作為"大陸新儒學代表"之一,作者在諸多問題上的言說不僅反映了傳統文化的立場,也記錄和見證了當代思想的發展。序跋除開學生和本人的著作,也涉及盧國龍、方朝暉、廖名春、周偉馳等學界中堅以及自己主
全書四輯約200千字。第一輯“白石老人自述”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生動記述了其從一個鄉村木匠蛻變為一代書畫大師的絢麗人生。第二輯“文存選粹”從現存白石藝術文章中精選了與書畫篆刻有關的文字,集中表現了齊白石在書畫篆刻等藝術方面的觀點和經驗。第三輯“白石信札”為齊白石與諸位書畫友人的書信往來,字里行間反映出白石的人物性格、處世風格及藝術追求。最后附有齊白石年譜,方便廣大讀者了解查詢齊白石一生的重要活動和經歷。全書內容豐富,對于了解齊白石本人及其藝術成就均有較高閱讀價值。
王統照(1897—1957),字劍三,筆名息廬、容廬。現代作家。山東諸城人。1924年畢業于中國大學英文系。1918年辦《曙光》。1921年與鄭振鐸、沈雁冰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任中國大學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學》月刊主編,暨南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山東省文化局局長。著有多部長篇小說。 作為歷史公認的新文學運動最早的一批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王統照先生對中國新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在小說、詩歌、散文、譯著等多種體裁文學創作上均有建樹。
本書編選中國當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作,由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導陳思和及弟子宋炳輝主編,參與者有郜元寶、張新穎、王光東、宋明煒、段懷清、金理等;編選20世紀以來的文學作品,選有梁啟超、魯迅、許地山、朱自清、冰心、徐志摩、葉圣陶、廢名等人的經典作品;希望讀者能在書中盡得20世紀文學的精華。本選題《雨霽初晴》選入沈從文《隨筆二則》、宗璞《紅豆》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