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默默無名的鄉下女孩,到萬眾矚目的全球頂尖設計師,香奈兒跌宕起伏的經歷和自由新穎的設計理念造就了偉大的時尚商業帝國,也鑄造了她傳奇的一生。香奈兒一生致力于熱愛的設計創新事業,改變了人們對于服裝的認識,對于女性的認識,對人生的認識。她的銳意創新和獨具慧眼,為萬千女性的獨立成長提供了標桿。 時尚易逝,風格永存。她用黑與白改變了女人,也改變了世界——她是可可·香奈兒。
本書內容包括:向我們顯示奇跡!你的奇跡何在?;恩格斯和考茨基受損的權威;“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和波蘭問題;20世紀之交的革命現實政策的構想;米勒蘭事件——社會主義者人閣作為理論和戰略的試驗案例1899-1902年);突如其來的電氣時代——作為轉折點的1905年俄國革命等。
賈科梅蒂(Giacometti,1901—1966)是瑞士存在主義雕塑大師、畫家,代表作品有《超現實表》《籠》《鼻子》等,集中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人們心理上普遍存在的恐懼與孤獨。本書是法國作家本·杰倫為著名藝術家賈科梅蒂所寫的評論。本·杰倫結合其關于單人道的童年記憶來理解賈科梅蒂雕塑作品的形式特征,并通過對其生活經歷的細致觀察來體悟賈科梅蒂雕塑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關懷。此外,本·杰倫還對賈科梅蒂的畫室進行了探訪,在展示藝術家生活和工作環境的同時,揭示了其精神深處的孤獨與創作理念。
本書講述了一個跌宕起伏的真實故事:德國吞并奧地利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如何在最后千鈞一發之際逃亡倫敦。 1938年3月,德國軍隊跨越邊境進入奧地利,隨后希特勒將這個國家納入第三帝國的版圖。許多猶太人早已聞風逃離維也納,但是他們之中最有名的一員卻選擇留下,拒絕離開故土——時年81歲的弗洛伊德早已身患癌癥,卻依然不愿意相信自己的性命危在旦夕。 但是與弗洛伊德關系密切的多位知名人士深知情況危急,于是他們開始通力合作,試圖說服弗洛伊德離開他深愛的維也納,移民英國。在這群人當中,有擔任國際精
本書講述了特尼亞諾夫在此書中豐富了普希金研究中許多重要的事實、細節和關節點,并且對其創作遺產做出了獨特而又深刻的闡釋。與此同時,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也注重吸取了許多蘇聯文藝學界的普希金研究成果。特尼亞諾夫在這部著作中表現了他獨異于他人的普希金創作之路觀念:力圖驅散普希金注釋家們圍繞這位偉大詩人的名字而制造的“花飾”和“傳奇”,而寫出一個“活人”普希金,而非所謂“生活中的普希金”。
里亞布申斯基家族出身農民階層,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建立了聲名顯赫的商業帝國,在現代俄國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為俄國資本的豪門家族,其商業足跡遍布土地、棉花、木材、玻璃、紡織、出版、銀行等多種行業,其成功密碼是什么?19世紀末20世紀初,除了卓越的商業成就,家族成員活躍于社會、政治、科學、文學、收藏、藝術、慈善等領域,其社會文化基因是什么?本書通過講述里亞布申斯基家族三代人自亞歷山大一世起到1917年這一時期立身、起家、繁盛和衰落的故事,既回答了上述疑問,也呈現了家族成員鮮活的面影、獨
約翰·拉貝是南京大屠殺的記錄者和難民保護者,其日記被公認是研究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拉貝與中國》利用約翰·拉貝的日記手稿及其親友提供、授權使用的相關文獻,完整反映了約翰·拉貝在中國30年的經歷,以及拉貝家族與中國綿延至今的友誼,不僅從多方面、多角度記錄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還可從中解讀約翰·拉貝當年壯舉的思想基礎和情感依據。該書由其嫡孫、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托馬斯·拉貝編著。
沉睡的訪談,被封存于蓋蒂研究所檔案室內,一份長篇對話的手稿,對話發生于1941年的里昂與尼斯,發生在藝術評論家皮埃爾·庫爾蒂翁與亨利·馬蒂斯之間。關于人,關于地點:早年在巴黎的波希米亞生活、突破學院派傳統的嘗試、與藝術商及收藏家的交往、對技藝的思索、尋求光與色的旅行……在馬蒂斯的敘述中一一浮現,鮮活猶如他繪畫中的色彩。閑談中的馬蒂斯隨性、真誠。未經雕琢,毫不迂回。訪談回顧了這位野獸派藝術大師的創作生涯,而馬蒂斯做出了將永遠埋葬的決定,因為他意識到“造型是無法被描述的。我們無法用詞語來創
本書是英國歷史學界研究拿破侖的一本名著,初版之后多次修訂再版,可以說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究其原因,可能就像作者所說的我已盡一切努力撰寫真實的歷史。
作者為了達成這一目的,查閱了各國作者的著作,包括學術專著、文集和回憶錄、信件,同時引用了大量英國海軍部、陸軍部和外交部的檔案,以及法國、普魯士和俄羅斯的相關文件。在此基礎上,作者對拿破侖人生中的每一件大事、每一場戰役都進行了細致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本書涵蓋了拿破侖一生的歷程,以法國大革命和歐洲各大國斗爭為
本書內容包括:“我要在這本書上署名!”、“謝里的誕生并非偶然......”、“的確,是愛情驅使的......”、“我不喜歡揉皺自己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