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的對外開放走出了一條既符合本國國情又遵循發展規律的獨特道路,而中國開放經濟學理論研究正是基于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重大實踐成就展開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構建更加系統化、更具中國特色的開放經濟學理論對推動中國開放經濟發展邁向新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本書緊扣中國開放經濟的發展特征,在充分借鑒國內外同類優秀教材的基礎上,系統總結了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基本實踐和基本規律,以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引,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對開放經濟內涵的闡釋,在全面、系統地闡述當代主流國際經濟
本書主要由七篇內容組成,主要闡述近五年中國圖們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變化情況,即總報告;中國圖們江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評價、農村發展面臨困境的分析以及解決途徑;中國圖們江地區農村貧困原因及治理對策、貧困村休閑農業發展路徑;中國圖們江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對外貿易發展影響及對策;中國圖們江地區外商直接投資面臨困境、擴大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招商引資政策及新路徑;中國圖們江地區對外勞務合作現狀及發展前景;中國圖們江地區旅游產業發展問題、邊境旅游、文化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發展路徑等方面的內容
本書基于中國實施精準扶貧行動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的成功實踐與理論探索,從脫貧質量與高質量脫貧的界定、測度及影響因素解析出發,提出中國特色高質量脫貧政治經濟學研究框架,并進行經驗實證考察,據以闡釋中國高質量脫貧的本質特征、結構成因及制度優勢價值的研究。
《公共服務供給與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機會平等視角》在系統闡述公共服務供給影響人力資本水平,進而影響收入機會平等性的理論基礎上,運用中國宏觀數據測度公共服務供給與人力資本供給水平,進而運用微觀調研數據實證分析公共服務供給(主要以教育與醫療、低保為例)對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對收入機會平等性的影響,由此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這有助于構建縮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效機制。《公共服務供給與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機會平等視角》拓展了環境-努力二元框架,將環境因素從傳統的家庭環境拓展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環境,從
碳達峰和碳中和成為當今學界和政界關注的焦點,中國提出力爭在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并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中國亟待加速低碳綠色發展的背景下,《開放、數字化環境下中國綠色發展研究及其創新路徑、機制探析》圍繞開放、數字化環境下中國綠色發展研究及其創新路徑、機制探析的主題進行,包括三部分:①開放環境下中國綠色發展及綠色一帶一路共建。首先對碳約束下的八大經濟區綠色發展進行評估、探析碳減排路徑;然后基于一帶一路共贏視角,研究中國進口、直接投資與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關系。②數字化時代中國綠
本書立足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浙江實現共同富裕試驗大背景,在梳理國內外生態資源經濟價值轉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綠色經濟理論、傳統生態資源經濟價值形成理論和新生態經濟理論等相關理論,以浙江案例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了鄉村生態資源價值的涵養和開發路徑,探索了鄉村生態資源經濟價值開發的內在邏輯與制度保障,歸納了鄉村生態資源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三大路徑機制,驗證了區域生態資源資本化的效率及其影響因素。
本書圍繞我國“十四五”時期的新要素發展和新環境變化,在總結生產力布局理論演化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國家生產力布局和國家戰略協同演進實踐的經驗與教訓,深入分析我國生產力布局的發展事實與現狀,梳理規律性認識,在充分考慮其對生產力布局影響的前提下,探索生產力布局的理論解釋框架。最終依據布局規律性認識與未來發展需求的匹配性分析,探索性地從不同角度提出我國“十四五”時期生產力布局的依據和原則,以期為“十四五”規劃和更長期的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科學性支撐。
現實發生的生態危機及其各種挑戰促使人們探尋新的發展道路,從而通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新境界。在中國如何實現綠色轉型的語境和背景下,本書聚焦中國綠色發展道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以及有何價值展開研究。
今天的中國,有兩件事情值得高度關注:一是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全面轉向鼓勵生育政策收效甚微;二是地緣政治與國際關系的沖突和對抗性矛盾部分激化,全球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革前景不明朗,區域化和俱樂部化特征不斷顯現。中國經濟內外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本書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經濟增長成就出發,結合計劃經濟時期在人口健康狀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計劃生育政策實施背景,試圖探索人口轉型過程中“中國現象”或“中國模式”背后的邏輯,以及目前被廣泛關注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對未來中國經濟的可能影響。
2022年是世界經濟艱難前行、百年變局加速演變的一年。這一年,各國和地區出現了很多不同尋常的舉動,烏克蘭危機、美國加息、歐洲能源危機、全球通脹,等等。這一年,中國勝利召開了黨的二十大,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2022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20萬億元,過去三年保持平穩增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取得積極效果。但人口出現60多年來首次負增長,長期增長壓力凸顯,依靠技術進步推動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世界經濟總因分歧與共謀而跌宕起伏,變幻莫測。為此,中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課題組自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