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選題嘗試打造成為大學生進入學術寫作門檻的通識讀本。由復旦大學一批中青年學者擔綱撰寫,全書分為學術論文寫作入門、互聯(lián)網時代的學術閱讀和文獻管理、學術寫作與個人知識、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從讀書筆記到論文寫作、學術史回顧的寫法、通識課程論文的選題與寫作、學術論文選題策略與寫作技巧、參考文獻的正文引用與文后整理等若干專題,幫助大學生直觀、系統(tǒng)、可操作地掌握學術寫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規(guī)范,順利適應大學的學術寫作要求,乃至引領他們更好地進入學術研究和知識生產領域,為中國學術的有序積累、交流、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起
本書聚焦自主課堂構建理論和課堂案例分析,理論部分包含專家和學者們的教育智慧、校長的辦學理念,案例部分匯集了踐行自主教育理念的廣大一線教師和學科教育專家的課堂構建策略和反思性實踐感悟。
寫給中學生及其家長的一本書。指導中學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優(yōu)秀成功、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人。書中所講的十二金法則,包括積極法則,興趣法則,自信法則,微笑法則,專心法則,培養(yǎng)超常的觀察力、記憶力法則,打開創(chuàng)造性思維法則,健康自在法則,行動至上法則,等等,并從實際案例出發(fā),教會中學生全方位塑造自己,步入成功人生。這些法則對于中小學生、大學生乃至成年人都同樣適用。
本書由緒論、學生心理、學習理論、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與教師心理六部分組成,系統(tǒng)介紹了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成果。 在對上一版內容進行刪減增補的基礎上,本次修訂重點增加了知識導圖、微課視頻、知識拓展等內容,旨在幫助學習者進一步構建學科體系、豐富學習內容、拓寬學習渠道、夯實知識基礎,同時,本次修訂關聯(lián)了教師資格考試中的核心知識點與技能點,結合大量案例闡釋了這些知識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師為畫己者容,生為己畫者慧。本書以發(fā)生在教室中的故事為基礎,以學生給老師所畫的畫像為引子,記錄了學校教育中發(fā)生的各種故事。本書特點如下: 1.形式新型:學生的畫作內容皆為課堂上發(fā)生的趣事,老師則以畫作內容為引子真實地記錄與之相關的教育故事,探索教育的真諦; 2.精神可嘉:學生立志為老師畫1000幅畫,老師決心為學生換1000套衣服,并相互陪伴,以日記形式記錄了班級教學中的點點滴滴; 3.教育價值:呈現(xiàn)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
《打造有靈魂的課堂:教師語言技能及培養(yǎng)策略研究》屬于教育學方面的著作,由教師語言技能基本概念、內容及途徑,教師語言技能類型、特征及運用原則,教師語言技能必要性及重要性分析,教師語言技能培養(yǎng)策略探究——基于教學語言技能,教師語言技能培養(yǎng)策略探究——基于教育語言技能,教師語言技能培養(yǎng)策略探究——基于體態(tài)語技能,教師語言技能培養(yǎng)策略探究——基于交際語言技能,教師的情緒管理及語言技能培養(yǎng)中語言表達反思探究,教師語言技能培養(yǎng)中語言表達再反思——基于教師語言暴力的批判研究,教師語言技能培養(yǎng)綜合分析及案例
校長的境界和辦學思路,直接影響學校發(fā)展的境界以及學校文化品位。本書匯集9位教育學者關于辦校治學的理性思考與經驗心得,涉及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隊伍水平提高及校長自身素質的提升等方方面面,更有和美教育、立德修身、和諧家校、全面育人、發(fā)展個性等適合每個家庭學習的實用經驗。
有干貨、有案例、有說服力!每個教師都可以使用,每個家庭都可以采納,每個孩子都可以受益,一本書教你看透教育、做透教育、用透教育!
《教育何為?》原名《論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寫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這是尼采唯僅有的一部談教育的專著。哲學家、詩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講述了兩個年輕的另類大學生,一個年老的哲學家和他的弟子——一位年輕教師,于一個美麗的黃昏,在萊茵河畔一處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雙方由誤會、沖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暢談,談話的內容圍繞著教育,分別從學生、教師和哲學家的立場對德國教育現(xiàn)狀進行了批判。尼采對當時初露端倪的現(xiàn)代文化和現(xiàn)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讀來依然振聾發(fā)聵,啟人深思。
本書試圖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小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心理活動特點,既可以幫助教師、家長更好地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也可以使小學生增進對自身的認識,順利度過人生的黃金時期,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美育,即通過自然美、藝術美與社會美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中對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進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審美力的培養(yǎng)與健全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