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從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國際模式的比較、中國特色的生成、戰略謀劃的設計、偉大成就的實現的綜合視角,立體化展示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征。全書從現代化觀念、問題視域、發展理念、發展格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顯著優勢、嶄新樣板等方面,闡明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全書通過展示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偉大成就的取得與發展優勢的確立,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的理解。
本書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為契機,以保護流域生態脆弱性、提升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為切入點,以黃河流域9省區為研究對象,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全面系統地研究黃河流域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效應測度、驅動機制及協同推進路徑,回答了黃河流域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是否融合”、“為何融合”和“如何融合”的問題。 全書共分為9章,第一章講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出的時代背景、戰略意義以及核心要義,第二章講述了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發展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升生態品質已成為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生態環境發展和管理的新趨勢、新目標。以低碳發展提升生態品質可以將地方近期的生態改進實踐與長期的戰略目標有機結合,更能細致體現政策的效能、居民參與度和居民對生態品質的切實感知和認可程度。本研究剖析、辨識了生態品質內涵,分析評價了低碳發展對城市生態品質的影響因素,提出了評價低碳城市發展的模型方法,并以上海為例探討了低碳發展與生態品質變化,估算了上海生態品質提升的目標,借鑒國際經驗分析了上海促進生態品質提升條件,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本
本書作者在大量查閱檔案、方志、報刊資料以及專業部門公開的文獻、統計數據、案例的基礎上,從環境史視角回顧和探究了當代上海城市環境變遷及環境問題的歷史成因,呈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在生態環境建設領域取得的成績,并對相關問題作了有益的探討和思考。
本書以外部性理論、跨界治理理論等為理論基礎,以工業企業與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策略的影響因素為邏輯起點,運用最優控制理論與方法研究多種污染物損害背景下跨界污染治理問題,深入探討工業企業與地方政府間及地方政府間環境治理策略的互動機制以及其影響因素等問題,并通過數值算例驗證方法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本書內容包括 緒論、理論基礎及國內外研究綜述、考慮多種污染物損害的跨界污染治理策略、考慮多種污染物損害和生態補償的跨界污染治理策略、考慮多種污染物損害和環境規制的跨界污染治理策略、研究結論及展望。
為使黨員干部及全國人民更深入地學習領會中國式現代化“六觀”,在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相關領域專家共同編寫了《中國式現代化“六觀”》叢書。叢書共六冊,《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為其中一冊。 本書具有嚴密流暢的內在邏輯,導論部分點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生態觀,正文開篇從全局高度概述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指南,第二、三、四章分別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觀的深刻革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與基本經驗”闡釋生態觀包含的各項議題,最后兩章將視角從國內擴大到全球和全人類,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生態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加強生態保護也成為了全世界普遍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為我們擘畫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藍圖。本書為“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雙一流建設”系列成果之一,主要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視角出發,運用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思想、論斷和舉措進行解讀和分析,展現了中國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不斷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成就中國之治的奠基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切實將思想偉力轉化為引領生態文明教育事業發展的實踐偉力,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理論框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比較優勢研究,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發展的需要,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現的需要。生態文明的概念產生和明確于中國,承接了20世紀西方環保運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精華,卻又不僅僅局限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對文明與自然的共同繁榮與和諧共贏的追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已有的相關研究基礎上,本書以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為參照,對主要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行了量化評價。明確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地位和比較優勢。分
生態環境自身在空間上的關聯性、流動性和不可分割性,以及環境污染在時間上的連續性,決定了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系統性。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逐步構建"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公眾參與、媒體監督"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體系,促使相關主體共同承擔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責任。本書將宏觀統計數據和微觀調研數據相結合,通過宏觀統計數據探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公眾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邏輯與實踐機制,通過微觀調研數據分析公眾采納公私領域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明確消費和生產環節在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明晰政策規制等政府行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