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頂層設計角度總結了CIM平臺的設計方法、需求分析、總體設計等內容。本書內容包括概論、CIM平臺設計方法、CIM 平臺需求分析、CIM平臺總體設計、CIM基礎平臺設計、CIM典型應用設計、實施路徑設計、CIM平臺設計案例、總結與展望,可指導CIM平臺設計和落地建設。第1章從相關技術背景和概念切入,闡述了CIM平臺概念、特征和應用范疇。第2章明確了CIM平臺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第3章從國家發展戰略與目標著手,剖析了當前業務應用、信息系統、數據資源的現狀、需求及差距,梳理了CIM平臺需求。第4章介
在創新驅動的空間發展觀下,需要新的區域城鎮化空間組織模式作為響應。區域創新體系作為熱門的區域空間政策已經得到廣泛關注,但少有區域尺度空間分析和規劃實踐的研究。本書探索了基于區域創新體系的空間發展觀,解析這種空間形成的演進動力、組織模式、組織原理、特征和發展工具,進而以這一空間發展觀分析和理解珠江三角洲的空間現象,并提出優化珠江三角洲地區現有空間結構的策略。
本書對歷年真題進行了分類整理, 即把歷年考題中歸屬于同一章節的真題集合在一個章節講解, 這樣有利于考生明確這一章節歷年考試出題方式和重要知識點, 同時也能看到重復出現的考點, 從而重點加強學習。在分章真題講解之后有五套真題模擬試卷, 為2017-2021年的真題, 可以幫助考生了解、熟悉近年的考試側重點, 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熟悉考試重點, 高效備考。
《城市單位型老舊小區交通空間更新整合設計研究》共分8章,一章緒論;第二章城市老舊小區交通空間更新規劃設計研究的相關理論基礎;第三章老舊小區交通空間構成要素;第四章西安老舊小區交通空間現狀分析及問題研判;第五章國內外住區交通空間更新整合設計優秀案例解析與啟示;第六章單位型老舊小區交通空間更新整合設計技術框架;第七章單位型老舊小區交通空間優化設計方法與實證研究;第八章結論。
本手冊內容共有:步入企業、認識崗位、學徒工作學習任務三大部分;入職培訓專題1我國園林工程施工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入職培訓專題3園林工程施工從業人員職業生涯發展、入職培訓專題4認識學徒業務崗位、入職培訓專題5崗位工作技術設備與安全生產、入職培訓專題6崗位業務能力要求和培養目標、入職培訓專題7制訂學徒培養計劃7個專題;識讀園路、廣場施工圖、認識園路廣場鋪地材料、掌握園路施工技術、掌握廣場施工技術4個實際工作任務及6個附錄。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本書從城市交通概述介紹入手,針對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的沿革、發展規律和趨勢進行了分析研究;另外對城市交通與道路規劃、城市公共交通與軌道交通的規劃以及城市無障礙交通規劃做了一定的介紹;還剖析了現代城市交通管理的策略、交通需求管理與智能管理模式構建。
本書以“北京城市副中心景觀設計”這一大型案例為依托,探索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中,將景觀設計與交通、水利、市政、環保、信息化設施綜合考慮、統籌安排的設計方法,以達到節約高效利用土地與資源,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美學等多層次綜合效益的最大化的目的。
潘婷,2019年畢業于上海大學文學院,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海關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上海城市史和中共黨史研究。上海解放后,向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生產型城市轉型和以工人階級為主的社會結構重塑,對上海棚戶區的空間與社會變遷產生了重要影響。整體而言,1949至1966 年間,棚戶空間規模的變化并不顯著,但居住條件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這與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有別于棚戶空間外部環境的簡單改善,棚戶區內部社會結構的變化更為深刻。棚戶區的勞動人口隨著工業城市的建設,普遍實現
本書介紹了智慧城市發展的現狀與政策趨勢,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國內外案例的成效和經驗。全書介紹了傳統智慧城市發展的理論困境和現實困境,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角度討論了智慧城市的本質;將城市管理的內容劃分為社會空間、城市空間、數字空間,引入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理論解決智慧城市三大空間整合的問題,介紹了系統動力學建模方法,將城市各類云腦通過城市大腦工程集成在一起,形成城市的數據中樞、知識中樞、智能中樞,從組織、投資、治理、安全等維度闡述了相關保障措施。
本書是關于這對頂流國際大都市如何“出圈”(由城市邁向區域)的比較研究著作。21世紀10年代,上海和巴黎幾乎同步實質性啟動超越城市行政邊界的城市-區域協同發展,分別規劃了“大巴黎大都市”和“上海大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