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于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歷程的總結評估和國內外實踐經驗借鑒的研究性書籍。首先以廣東省第一個中長期環保規劃的實施評估為脈絡,對全省十幾年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效和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剖析現實生態環境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進而,立足國際視野、一流水準,全面分析廣東在國內外環境經濟發展大勢中的主要區位,建立模型開展美麗廣東建設的總體進程評估,剖析影響美麗廣東建設的關鍵環節。最后通過總結一系列國內外實踐案例經驗,探索符合廣東實際的經驗啟示,并從美麗的內涵出發提出美麗廣東建設的對策建議。
本書介紹了中亞地區的水資源、糧食、能源和生態系統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從水-能-糧一生態系統紐帶關系的角度系統研究了四者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和壓力傳遞機制。水、能源、糧食、生態的綜合穩定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須將四者作為整體來綜合分析水-能源-糧食-生態系統的紐帶關系。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并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有必要理解中亞各國水-能-糧-生態系統紐帶關系。本書定量評估了中亞各國水-能-糧-生態系統壓力狀況,發現了中亞地區國家之間部門壓力的傳遞性,并揭示了壓力的傳遞機制。
在全球性水危機的情勢下,流域國應采取包括生態補償在內的多種方式來保護國際河流生態環境。但是,由于多重障礙的存在,國際河流生態補償在實踐中存在覆蓋面窄、規模小等不足。要使生態補償充分運用于國際河流,需要完善國際立法,確立生態受益方補償原則;健全組織機構,在機構形式、組成及職能等方面進行變革;加強合作,明確各方在補償中的權利及義務。同時,我國作為上游國,也必須采取積極的行動,以爭取和保障我國在國際河流上的開發利用權及生態補償獲得權。
本書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類到綜合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方法體系,由公里格網到分省、國家,定量揭示老撾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及其地域特征,為促進老撾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提供決策支持。
危險廢物污染防治一直是世界各國環境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加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既要從法律、制度的層面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又要從技術、原理出發,根據危險廢物的物質屬性明確管理要求,從根本上防控環境風險。本書系統梳理了危險廢物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分析了開展危險廢物環境風險評估和全過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簡要概述了國內外危險廢物風險評估和全過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的現狀,并對未來在我國大規模推廣應用環境風險評估和全過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技術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期為顯著提高我國危險廢物
本書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黃河流域,以水-碳耦合過程為主題,涵蓋氣候、地貌、凍土、植被、土壤、生態系統、社會經濟和人類活動等基本要素,側重介紹黃河上游水系發育和流域地貌演化、不同時間尺度水文氣候變化及未來預估、高寒生態系統變化及碳循環、三江源國家公園相關政策等主要內容。
本書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從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國際模式的比較、中國特色的生成、戰略謀劃的設計、偉大成就的實現的綜合視角,立體化展示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征。全書從現代化觀念、問題視域、發展理念、發展格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顯著優勢、嶄新樣板等方面,闡明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全書通過展示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偉大成就的取得與發展優勢的確立,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的理解。
本書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為契機,以保護流域生態脆弱性、提升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為切入點,以黃河流域9省區為研究對象,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全面系統地研究黃河流域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效應測度、驅動機制及協同推進路徑,回答了黃河流域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是否融合”、“為何融合”和“如何融合”的問題。 全書共分為9章,第一章講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出的時代背景、戰略意義以及核心要義,第二章講述了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發展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升生態品質已成為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生態環境發展和管理的新趨勢、新目標。以低碳發展提升生態品質可以將地方近期的生態改進實踐與長期的戰略目標有機結合,更能細致體現政策的效能、居民參與度和居民對生態品質的切實感知和認可程度。本研究剖析、辨識了生態品質內涵,分析評價了低碳發展對城市生態品質的影響因素,提出了評價低碳城市發展的模型方法,并以上海為例探討了低碳發展與生態品質變化,估算了上海生態品質提升的目標,借鑒國際經驗分析了上海促進生態品質提升條件,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