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歷來被人們稱為“智慧之禁果,曠世之奇書”。書共三卷,提出了“捭闔”“內揵”“飛箝”“忤合”“揣摩”等游說和謀略的原則和技巧,對縱橫家學說的理論構建做出了重要貢獻。它所提供的智慧與謀略至今仍對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著指導意義。此書為全本全注全譯本,注釋準確簡明,譯文明白曉暢,以期給讀者帶去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本書為圖文結合典藏版,甄選部分優秀插圖,充分協調圖文比例。本書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有利于讀者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先秦時期老子的作品。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故后人合而稱之為《道德經》。全文約五千字,文字簡練,晦澀難懂。近代古文家葉玉麟先生為《道德經》作注,出版《白話譯解老子道德經》,通俗易懂、可讀性強,是釋讀國學經典的典范,當時受到歡迎,可惜后來湮沒無聞。本書對該書重新出版,對內容做了一些校正,以適合當下普通讀者的閱讀需要。
中國生命的學問,從來就緊扣著體會與實踐,務求當下之對應!墩撜Z》之所以迷人,也正因那里頭的生命對應,處處鮮活。薛仁明談孔子,對應書名,講的是個喜字,如實對應,又隨緣歡喜!犊鬃与S喜》,談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孔門話語,對應的則是這個時代!墩撜Z》是既往,更是當下。
《孔子隨喜》是薛仁明代表作,此次由中華書局增訂出版,力圖將古往今來宏大的虛構的孔子轉變為私人的情感和具體的民間解讀,把早已概念化的孔子描述成如此有趣、清新、通達且生機活潑的尋常人物,通過薛仁明所看到的那個親切的孔子,讀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可謂基于理學對四書的理解,王陽明為心學之集大成者,盡管他沒有對四書逐章逐句進行注解,但其思想、著述均在解讀以四書為代表的儒家經典!秱髁曚洝穬热菔甙伺c四書相關,故此也可視為王陽明基于心學思想對四書的獨到心解。本書打破《傳習錄》的篇章和對話體例,以四書篇章為成書結構,匯集王陽明散落于各篇章的論述,對四書核心概念、觀點予以解讀。王陽明四書心解直接而親切、簡易而廣大,不僅是深入理解四書文字的有益工具,更是為體悟孔門心傳、踐行修己安人之道指明了一條捷徑。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墩撜Z》作為儒家的代表性著作,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陀^、準確地對《論語》進行解讀,對于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意義。辯證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準確理解《論語》的豐富精神內涵,在學術方面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提供了一把金鑰匙。《<論語>通釋》從字詞的分析入手,采用平實的語言、流暢的敘述手法,力求使具備基礎漢語水平的讀者能夠輕松地閱讀《論語》,準確理解其思想精要;在充分考慮作品通俗性的
本書借鑒古圣先賢的智慧,融合現代知識的優勢,結合個人生活的體會,運用當下語言的習慣,探究道理之間的匯通,辨析各類思潮的善惡,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語》為基礎素材,運用創造性轉化的思維,系統摘取其中的部分章句,按照做人與里仁、做人與孝悌、做人與為政、做人與名位、做人與言行、做人與學習、做人與富貴、做人與禮樂八個章節進行闡述。本書不側重文字學或訓詁學,以生活中的案例切入,講解章句中蘊含的深刻義理和做人標準,有“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感覺。
《周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由“經”“傳”兩部分組成,是我國古代智慧的結晶,其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書以權威版本為底本,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者逐段逐爻對難理解的字、詞、句、專有術語、典章制度、獨特的解釋系統等傳統文化知識進行了注釋,同時結合現代生活和工作,深入淺出地解析了其中的哲理,對原文進行了曉白通暢的今文翻譯,并對生僻的字詞加注拼音,是兼具《周易》普及與研讀的上佳文本,更是初學者的案頭書。
本書以宋徽宗對《老子》的注解為中心, 但突破對單一文本的探討局限, 實現兩個維度的組合。橫向聯系《列子注》 (《沖虛至德真經義解》)、《西升經注》, 并參閱徽宗詔書相關內容, 以在整體文本層面理解徽宗的道家思想, 包括他對道家基本概念的理解, 他所論及的道家政治哲學與三教融合觀等。同時, 在縱向歷史層面, 書稿追溯了王安石、王雱等荊公學派注《老》的方法與特點, 進而剖析了宋徽宗注解對荊公新學的繼承和對其后章安、范致虛、江澂等人的影響。另外, 書稿結合北宋中后期以來的思想史和政治文化史,
先秦易學美學構建了許多中國美學理論中的核心話語。《周易》作為萬經之首,亦是研究易學觀念的重要典籍。全書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筆者討論了易學觀念中“兩儀”概念的原初意涵及其核心要義,經論證得出“兩儀”概念的核心為“生生”,表現在美學思想上為“生生之美”;其次,筆者討論了《周易》的時空觀念及其美學意蘊。第二章,首先,筆者討論了易學中的“中、正”觀念及其美學意蘊;其次,筆者討論了《周易》中的生命崇拜傾向及其蘊含的生命精神,將“兩儀化生”的易學觀念和美學思想中的 “大和”之美相融合,探討先秦
本書是由作者1993-2000年在臺北奉元書院講授《易經》上經三十卦、1994-1999年在臺北奉元書院講授《易經》下經三十四卦內容整理而成,將《易經》歸于儒家修、齊、治、平的價值體系,還原儒家經典的哲學內蘊和思想力量,同時結合自己對人生世相的切身感受,使讀者了解經典之真義,實用之價值,從而啟發現代人運用經典的智慧來指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