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利用西周時代的第一手資料——青銅器銘文,對西周王朝的國家體制及其理念進行了解析。全書以禹之九鼎傳說開篇,通過青銅器的使用、保管與天帝、神靈、氏族、祖先、領土等關系角度,探討西周國家體制的形成原理。
宋代是中國生活美學史上的高峰期。以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為代表的四雅文化,是宋式生活美學的經典案例。宋代文人追求清雅之美,南宋四雅是宋韻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南宋四大雅事》分別從香、茶、畫、花四個側面,系統闡釋宋代香文化、茶文化、繪畫及插花藝術的成就,以及以此為代表的尚雅生活美學的形成,并力圖從微觀角度觀察并反映當時的社會。本書是以文獻、圖像、實物資料研究為基礎,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面向廣大讀者的雅俗共賞的讀物。
宋代文史研究中,黨爭主題頗受關注。有關北宋黨爭的研究成果多以傳世史著與傳世詩文集為參考文獻,較少石刻文獻的運用。本書在黨爭視域大背景之下,從多學科、多視角對石刻文獻的生成、流傳、影響做過程性的、全方位的綜合研究。以此觀照石刻文獻,力圖拓廣、掘深石刻文獻與黨爭的相關研究。同時,由此反觀北宋中晚期黨爭,對這一影響北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政治活動行為做更全面的認知。
《大宋夢華:宋朝的開明與風雅》以開明與風雅為切入點,論述宋朝的衣食住行和思想文化,從宋朝簡潔樸素的服飾風潮、精致優雅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書籍印刷的演變過程、科舉制度的利弊與革新、旅游業和宋朝百姓的愛好,以及節氣習俗等方面,力圖給出一個立體可感的宋朝,還原那個思想開明、文化繁榮的時代。
本書是一部對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問題進行全面研究的論著。本書各篇分別從時代特點、腐敗表現形式、監察與法律制度、反腐敗思想等幾個方面對每個朝代的相關問題做了深入研究,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國家政治中的腐敗現象、反腐敗措施、反腐敗思想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在借鑒以往研究成果和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礎上,以嶄新的研究視角,對清末言官群體與朝政關系進行了系統考查,就言官制度的發展變化、言官群體對朝政與社會變局的影響進行了充分全面的論述,同時又在傳統士大夫與社會轉型、晚清監察制度的運行與得失、晚清政派政爭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見解。總體看來,這一成果在揭示言官群體在近代社會變遷中的影響與作用的同時,充分展現了社會變遷如何促動了社會精英群體的發展變化,彌補了相關研究的虛位和不足,充實了晚清史研究中的一處薄弱點。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由于中西交通之路暢通、貿易交流頻繁、粟特人為主的西方人大量東來,以及佛教傳入與盛行等各種背景,使得這時期武士形象出現較多西方文化因素。武士鎧甲、武士武器、武士帽冠頭飾、騎士翼馬圖像等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方影響,出現新的形制,其源流也各不相同。來自中亞、西亞、希臘等地的相關文化因素,因各種傳播途徑及交流動因影響漢地武士形象。本書對漢地武士形象出現的各類西方文化因素進行對比研究,梳理其在東西方的使用情況及傳播過程,并探討西方文化因素之傳播所反映的歷史背景。
本書是一本研究清社會管治制度的學術著作。全書運用大量檔案文獻及碑刻資料,選取清朝政府管治下的地域個案進行考察,并將其置于當時的大環境下,探討清政府在設官置守、推行政令,充分行使行政、貿易、司法等方面管治權的情況,具體分析清政府管治行為和管治政策變化對社會和地域造成的影響。該書對前人研究薄弱環節如地租問題及檔案文獻使用上的錯漏之處加以完善補充,厘清清朝時期行使管治權的史實與脈絡。
中國傳統官箴經歷了由“箴文”到“官箴書”的發展歷程,官箴形態由最初的“官箴王闕”演變為“官吏自箴”。至宋元明清時期,官箴文化中“箴官”層面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特別是在清代,基本定格在“官吏自箴”。本書在論述中國傳統官箴文化發展與演變的基礎上,對“官吏自箴”性質明顯的清代典型的十二部官箴書進行系統論述。通過個案分析,尋繹清代官箴書在官吏自我管理及廉政建設方面的實踐意義,探討清代官箴書的局限及現代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