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全面, 條理清晰, 對流行音樂的相關教學理論展開了具體闡述, 介紹了流行音樂藝術概論, 引導讀者對流行音樂的概念、風格特征及流派和社會影響等多方面有基本了解; 介紹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 試圖厘清不同階段流行音樂的流派和傳播特征; 論述了流行音樂的聲音和表演教學理論, 對流行音樂演唱的發聲、氣息控制、形體訓練和舞臺表演技巧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論述了流行音樂的作品處理教學等方面的內容。
本書從音樂的人文內涵闡釋入手,詳述音樂中的文化內涵及其與當代世界多元文化的關系,分析高校音樂文化教學的不足,分別以音樂文化修養中的音樂欣賞常識、中西音樂藝術分類、中西音樂文化發展概況、樂理基礎知識這四大部分為重點,結合高校大學生的學情分析,嘗試不同內容下的音樂文化修養普及教學,從而以不同教學法開展高校的校園音樂文化活動。
本書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研究。首先介紹了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大量實例闡述傳統音樂文化及其藝術特征;其次探討了傳統音樂藝術活動置于其存在和發生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下進行研究,探討其包含的社會文化意義及在社會中的重要價值,同時也思考“非遺”保護及“非遺”保護語境下的音樂文化基因及開發,探討在“一帶一路”新形勢下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本書論述嚴謹,結構合理,條理清晰,內容豐富新穎,語言清晰流暢。
本書通過對音樂文化的功能與審美的介紹,分析了中國音樂文化藝術發展的影響因素,并對中國音樂文化藝術的發展與變化進行了研究,同時對中國音樂教育藝術與素質教育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中國音樂文化藝術教育的多元化發展、高校音樂文化藝術教育與大學生素質的培養,以及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音樂文化教育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本書主要梳理了19世紀西方音樂史中的女性以及女性角色, 將那些淹沒在19世紀男性作曲家“光環”背后的女性進行了部分呈現; 也試圖從19世紀的男性音樂創作中了解當時的主流女性觀, 以及這些觀念對女性的影響, 分析今天所了解的音樂史中難覓女性蹤影的原因; 也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父權制思想、兩性關系與女性自身, 從20世紀女性音樂學家的音樂批評與女性主義學術思潮回望女性覺醒的過程。為讀者認識、了解19世紀西方音樂史中的女性打開了多個視角。
書接上回,1964年2月,披頭士樂隊抵達紐約時萬眾矚目的場面為搖滾樂波瀾壯闊的新一階段拉開了序幕。
這是一個國際化程度更高的造星時代:藝人簽約和唱片發行紛紛開展全球布局,銷量進入全新的量級,金唱片和格萊美獎成為眾人競相追逐的目標。
這是一個大眾文化的時代:音樂的介質發生變化,電聲樂器備受喜愛,傳統唱片邂逅新興的磁帶和卡帶,披頭士和滾石的演出以及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一經電視轉播,深深塑造了幾代觀眾的音樂品味。
天才定義風格,巨星照亮時代,貓王、披頭士名字一出,全世界陷入瘋狂。但讓一個音樂流派發展成全球產業和大眾文化,還少不了無數機緣巧合、古怪發明和精明決策的疊加:例如,吉他手接錯線產生夢幻的聲音,熱衷農機改造的小伙子革新了舞臺技術,數學公式成為唱片銷售的制勝法寶……
1948年出生的埃德·沃德和這個全新的音樂流派一起成長,見證著臺前幕后的故事。作為專職樂評人,沃德50年筆耕不輟,盡管毒舌常常引火燒身,卻絲毫無損他搖滾歷史學家
作者以時間為軸,以親歷為緯,全面實錄改革開放之后四十余年間中國流行音樂在大文化背景下的發展歷程。
本書講述了關于音樂和大腦如何協同進化。
心理學教授、資深音樂人丹尼爾·萊維廷結合音樂分析、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述說音樂為何令人迷戀,解譯人類最優美的神經沖動。
音樂是最能貼近心靈、感染情緒的創作形式。音樂作品也是我們唯一能夠隨身攜帶、不時重新溫習的藝術。我們每個人都能輕易舉出喜愛的音樂家或音樂類型,卻難以解釋為何喜歡這些音樂,而非其他音樂。仿佛在音符與和弦之間,還有某種我們能夠感知卻無法言說的神秘。
作曲家勛伯格說過:總有一天,心理學家
本書從中國音樂教育理論研究入手, 對音樂教育的概念、本質、價值、原則以及中國教育的發展簡史進行了簡單介紹, 又從多維視角下中國音樂教育的藝術內涵、實踐本質、創新發展三個角度, 對中國音樂教育從文化、美學、社會、傳承, 以及教學實踐與改革創新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探索, 并根據世界音樂教育、多元化音樂理論, 以及21世紀新型音樂人才需求, 對中國音樂教育的全球化視野進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