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東漢張仲景所著,是中醫的經典醫學著作。《傷寒論講座擷要》一書按照對應的方式,對原文按照中醫理論進行分析,將成因、辨證要點、病機、治法、方劑入手,理、法、方、藥一線貫通,并對《傷寒雜病論》中的部分疑點、難點作專篇進行了討論。書以提綱式的寫作,勾勒重點,闡明玄機,對學習原文有很大幫助;書中要點突出,條理清晰,主次分明,又便于記憶。
周逸平教授是我國著名的針灸學家、生理學家, 長期從事經脈臟腑相關研究, 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 周逸平教授先后提出“經脈臟腑相關是經絡理論的核心”“膀胱經是十二經脈的核心”“經脈臟腑與腦相關的研究是中西醫學理論必然的結合點和突破口”等重要論斷, 倡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開展經脈臟腑相關研究, 這些都對經絡理論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從學術思想、實證研究、傳承創新、臨床應用四個方面歸納了周逸平教授經脈臟腑相關理論的研究成果, 體現了周逸平教授為安徽針灸事業所作出的杰出
本書在張其成教授已出版的叢書《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靈樞》《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素問》5卷基礎上,取其精華內容匯編而成。熟讀此書,了解《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奧秘,掌握內求的養生方法,從而培養適合自己的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終不得病、少得病。
本書是高職高專醫藥院校創新教材之一,共11章,主要介紹了中醫學的發展簡況與基本特點、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體質學說、診法、辨證,養生、防治和康復等內容。另在每一章正文內容之外設鏈接和自測題,在書后附有教學基本要求、自測題(選擇題)參考答案輔助學習。本書的編寫特點為構思新穎、內容豐富、層次分明、深入淺出、實用性強。
本書由“第六屆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之一的石志喬老先生著成,由作者講《傷寒論》的講稿以“經典、金句、精講”為題,以疾病為綱、病機方證為目整理而成,以串講形式,對條文逐句、逐詞、逐字講解,不在任何地方留有疑點和盲點,講稿深入淺出,絲絲入扣,順理成章,有如行云流水,酣暢淋漓,聽過之后,覺得前一亮,心中豁然開朗。學生們特別希望集講成書,并說一旦公開出版,定會被后學者們喜愛。本書的亮點在于以臨床實用為原則進行選講,使得該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及臨床實用價值,適合在校學生、臨床
敖氏傷寒金鏡錄:《敖氏傷寒金鏡錄》,由宋元?敖繼翁(字君壽,宋元間福建福州人,寓居湖州)撰、元?杜本(清碧)增補,成書于1341年。本書是我國現存*早的舌診專著,據舌判斷發病切合臨床實際,因而對后世舌診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奠定了當今舌診的基礎。本書以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館藏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錢塘王氏刻醫林指月本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與《靈樞經》兩部分,是我國現存最早影響最深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大約成書于戰國至西漢時期,集中反映了當時醫學的成就,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被后世尊為“醫家之尊”,直到今天仍有效地指導著中醫理論的研究與臨床實踐。 《靈樞經》共計十二卷,八十一篇,現在流傳下來的《靈樞經》,是南宋史崧在紹興乙亥年(1155年)獻出的家藏舊本。體例基本是問對形式,內容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