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包括《素問》與《靈樞經》兩部分,是我國現存最早影響最深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大約成書于戰國至西漢時期,集中反映了當時醫學的成就,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被后世尊為“醫家之尊”,直到今天仍有效地指導著中醫理論的研究與臨床實踐。
《靈樞經》共計十二卷,八十一篇,現在流傳下來的《靈樞經》,是南宋史崧在紹興乙亥年(1155年)獻出的家藏舊本。體例基本是問對形式,內容豐富,側重研討經絡理論和針法,為針灸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始終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實用價值,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
卷之一
九針十二原第一(法天)
本輸第二(法地)
小針解第三(法人)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法時)
卷之二
根結第五(法音)
壽夭剛柔第六(法律)
官針第七(法星)
本神第八(法風)
終始第九(法野)
卷之三
經脈第十
經別第十一
經水第十二
卷之四
經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營第十五
營氣第十六
脈度第十七
營衛生會第十八
四時氣第十九
卷之五
五邪第二十
寒熱病第二十一
癲狂第二十二
熱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雜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問第二十八
卷之六
師傳第二十九
決氣第三十
腸胃第三十一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海論第三十三
五亂第三十四
脹論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血絡論第三十九
……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卷之十一
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