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中國天主教會》一書以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當代中國天主教為論域,全書點面結合,側重考察和反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天主教在中國化和大公性雙重維度內的自身建構與路徑探索。 全書在結構上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編 綜觀篇:1978-2012年中國天主教實體發(fā)展與文化主體建設; 第二編 田野篇:天主教中國化的現(xiàn)實性與差異性; 第三編 焦點篇:中國天主教會的雙重張力。 上述三個部分試圖兼顧改革開放以來天主教中國化的普遍特征與地方差異,共性與個性,理論探索
秦文化在西北獲得早期發(fā)育的條件,秦人的精神世界與信仰體系因此與東方有所不同。本書就有關專題進行探討,書名取用“信仰世界”四字,其實只是模糊言之,討論的內容實則可歸入思想史、意識史,主要涉及秦人禮俗、知識構成、文化理念以及政治權力集團意識形態(tài)導向等問題,其中諸多現(xiàn)象頗多巫術或說數(shù)術色彩。具體而言,本書就秦“畤”體現(xiàn)的文化精神,“鳥崇拜”與“雕鷙之秦”說,“大神”“威神”祀告與詛軍形式的神巫文化色彩,秦人意識中的“樹神”“鹽神”“海神”,“馬禖祝”儀式及“小兒鬼”禁忌等問題提出的學術意見,
本書以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綜合的研究視角出發(fā),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相結合,微觀個案研究與宏觀整體觀察并重,對明清以來地處福建漳州府城東廂的九龍江西溪故道“浦頭溪”中段的內河碼頭——浦頭港的民間信仰歷史與現(xiàn)狀,進行了仔細的爬梳與再現(xiàn),進而深入探討明清以來以“大廟管十八廟門”而聞名遐邇的浦頭港民間信仰的歷史發(fā)展與其地方社會之間的內在關系。綜合構成了明清以來浦頭港民間信仰及其社會變遷的主要研究內容,可為觀察處在不同經(jīng)濟地理區(qū)位的閩南民間信仰的歷史發(fā)展,提供一項具有一定歷史深度,兼具代
本書從黑水城出土文獻中揀選與玄奘所傳“法相唯識”有關的三部西夏文譯本,即《瑜伽師地論》《顯揚圣教論》和《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刊布其錄文,用“四行對譯法”對西夏文進行了對勘與釋讀,并利用他校法與本校法,對殘損部分的西夏文進行了擬補。將民族文字文獻與漢文資料相結合,通過解讀這三部具有明確漢文來源的文獻,從中總結出一批專有“法相唯識”詞語的夏、漢對當關系,同時摸清西夏人對這些文獻的理解方式和翻譯手法,建立西夏文“法相唯識”類經(jīng)典所涉術語的數(shù)據(jù)庫,為西夏文獻的全面解讀,為了解“法相唯識”思想于
《壇經(jīng)》是中國僧人著述中唯一被尊稱為“經(jīng)”的著作,可見其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之高。本書主要以《壇經(jīng)》前后表面文字矛盾為切入點,從頓與漸、不落階級與階級次第、有修與無修、佛性非斷非常與可增可斷、自性凈土與西方凈土五個角度研究其中所蘊含的體用不二中道思想。本書最后從總體上探討了佛教的體用不二思想。
道教是唐代歷史中一個重要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對民眾的日常生活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要很好地認識和把握唐代歷史,就應該深入地了解道教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本書選取了神仙道教與唐代社會、道教與唐代婦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術與民間習俗、道教神仙與民間信仰、歲時節(jié)俗中的道教印記以及儒、釋、道之間的互動與融合等幾個方面進行剖析,試圖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來透視唐代道教,對道教在唐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較為客觀的解釋。
圖騰史是人類社會生活史的重要一部分,本書便是一本研究圖騰藝術的史前藝術史專著。主要敘述了圖騰制的地理分布、圖騰的文字、圖騰的裝飾、圖騰的雕刻、圖騰的圖畫、圖騰的跳舞、圖騰的音樂等。
為了清晰認識西方新薩滿教,該書從薩滿教在西方視野中的變遷、新薩滿教的產(chǎn)生、發(fā)展、類型、特點以及其影響六個部分對此展開闡述。本書將薩滿教“重置”到發(fā)生的歷史情景、社會思潮背景當中進行理解,追溯西方新薩滿教流行之前,傳統(tǒng)薩滿(教)在西方社會形象的變遷。然后,就西方新薩滿教發(fā)生的社會情境進行了考察,發(fā)現(xiàn)它與西方社會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所經(jīng)歷的反正統(tǒng)文化運動、新時代運動、尋根思潮等多種文化潮流密切相關。其次,本研究從實踐者和實踐內容兩方面出發(fā),將西方新薩滿教劃分核心薩滿教、偽印第安人新薩
本書分為上古編、巴國編、蜀國編、仙眾編、山石編、河川編、草木編、禽獸魚蟲編等篇章。
本書圍繞佛道審美本體論、佛道審美修養(yǎng)論、佛道審美境界論漸次展開,以審美本體論為基礎和出發(fā)點,以審美修養(yǎng)論為中心,以審美境界論為歸宿,構筑起佛道美學思想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