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西防詮釋學和比較哲學為理論指導,運用詮釋學的相關概念,如“本土化”“自我”“他者”“詮釋循環”“視域融合”“文本互讀”“辯證比較”“效果歷史”等,從花之安對儒學詮釋的取向與內涵、儒學文本詮釋的方法論,以及儒學的“天倫”“地倫”“人倫”面,“以經解經”,為研究晚清來華漢學家對儒學思想的認知態度、詮釋方法、關聯判斷提供案例,為詮釋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縱向與橫向、宏觀與微觀的研究個案。
17世紀俄國東正教會的分裂運動是俄國宗教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1653年牧首尼康對俄國東正教經書和儀式進行了重大改革,包括以三指畫十字替代以前的兩指畫十字,以及改變了耶穌之名的書寫方式等。這些改革引起了部分神職人員和廣大教徒的強烈不滿,最終,反對尼康改革、堅持俄國舊禮儀的信徒從統一的教會分離出來,被稱為“分裂派”或“舊禮儀派”。此后各個時期,舊禮儀派信徒飽受驅逐、迫害,但沒有屈從于外部的強壓,反而更加堅定地維護自己的信仰,甚至不惜逃往國外,在異文化環境中按照自己的信仰方式生活。300多年過去了
本書稿由上海住總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公司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工藝研究室主任高臻主編。嘉興市天主教堂,位于浙江省嘉興市紫陽街55號,是一座具有意大利哥特式風格的西洋建筑。本書稿圍繞嘉興市天主教堂修繕項目,從該教堂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出發,對本次修繕過程做了全面回顧,并對其中的特色工藝、重點部位的修復技術、新技術的運用等均做了詳細的闡述,本書的出版對同類型或相似的項目可以起到借鑒與指導作用。
本書深度厘析啟示宗教對哲學的挑戰。全書由相對獨立又彼此相屬的三章構成。章從四個角度闡述什么是政治哲學,以及何以政治哲學對哲學的自我理解不可或缺。第二、第三兩章圍繞政治哲人盧梭與施特勞斯的重要著作,為章的理論奠基作出實例解析。第二章細致考察了施特勞斯在其復雜的作品《思索馬基雅維利》中的寫作藝術,并指出,此書意在揭示哲人馬基雅維利在其作品中批判啟示宗教的意圖。第三章聚焦于盧梭寫作《社會契約論》的意圖。本書的結論是:啟示宗教從神學和政治兩方面挑戰哲學,因其宣稱真理在握并要求人順服,從而,啟示宗教
《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中國天主教會》一書以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當代中國天主教為論域,全書點面結合,側重考察和反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天主教在中國化和大公性雙重維度內的自身建構與路徑探索。 全書在結構上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編 綜觀篇:1978-2012年中國天主教實體發展與文化主體建設; 第二編 田野篇:天主教中國化的現實性與差異性; 第三編 焦點篇:中國天主教會的雙重張力。 上述三個部分試圖兼顧改革開放以來天主教中國化的普遍特征與地方差異,共性與個性,理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