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學與啟示宗教的挑戰(施特勞斯學派當今重要代表邁爾教授的綱領之作)
定 價:¥68
中 教 價:¥40.80 (6.00折)
庫 存 數: 3
本書深度厘析啟示宗教對哲學的挑戰。全書由相對獨立又彼此相屬的三章構成。章從四個角度闡述什么是政治哲學,以及何以政治哲學對哲學的自我理解不可或缺。第二、第三兩章圍繞政治哲人盧梭與施特勞斯的重要著作,為章的理論奠基作出實例解析。第二章細致考察了施特勞斯在其復雜的作品《思索馬基雅維利》中的寫作藝術,并指出,此書意在揭示哲人馬基雅維利在其作品中批判啟示宗教的意圖。第三章聚焦于盧梭寫作《社會契約論》的意圖。本書的結論是:啟示宗教從神學和政治兩方面挑戰哲學,因其宣稱真理在握并要求人順服,從而,啟示宗教與基于自由、無保留從事探究的哲學發生沖突。探究哲人的意圖從而認清哲人的自我理解,是理解特定哲人的思想的僅有道路。政治哲學通過直面啟示宗教的挑戰來捍衛哲學的權利和必然性。
本書譯者為作者的學生,譯筆準確流暢,概念把握嚴謹。不過,閱讀本書是對讀者的智識水平和耐力的巨大挑戰。因此,本書屬于勇于迎接這一挑戰的讀者。
前言本書嘗試將政治哲學(Politische Philosophie)規定為哲學概念,并讓政治哲學面對面地經受啟示宗教的挑戰。本書所依循的看法是,哲學必須與可能提出來反對自己的強有力的異議相對峙,必須在這種對峙中證明自身的權利和必然性;本書還主張,這種對峙該成為政治哲學的職責(Officium)所在。正如哲學不能被理解為一門學科或一個文化領域,政治哲學也不能被理解為哲學花苑中的一塊田地或一個特殊分支。政治哲學毋寧是一種特殊的轉向,是一種觀看方向和提問方向的轉變,這種轉變為哲學在整全中奠定了一種分別。因為,哲學只有在對其前提的沉思中,在與其為嚴苛的替代者的相遇中,才能完成自身的反思性。本書的部分在對其實事的一種四重規定的意義上來把握政治哲學的概念:按照政治哲學的對象,即政治事物或人類事物;作為哲學的一種樣式或著眼于哲學生活的政治辯護;顧及哲學生活的理性奠基;以及終作為哲人的自我認識之所,而這又將其他三重規定連成一體。這四個要素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個既分殊又貫通的整全,整全有著各式各樣的歷史形態,卻又保持著內在的統一。第二和第三部分則通過解釋政治哲學的兩篇杰作來示范性地闡明這個概念。
位于中心的是對施特勞斯復雜也有爭議的著作《思索馬基雅維里》(Thoughts on Machiavelli)的深入研究。施特勞斯把政治哲學的概念引入了哲學論述,在他的這本內容為豐富的著作中,施特勞斯將標志著政治哲學開端的蘇格拉底問題與命名了現代政治哲學開端的馬基雅維里問題連接起來。位于蘇格拉底與馬基雅維里之間的是啟示宗教的神學和政治挑戰,《思索馬基雅維里》是施特勞斯就此寫下的為驚人的論述。
第三部分包含對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社會契約論》(Du contrat social)的一種新解釋。對這本書的理路和構造的解析說明了,只要還沒有把它讀作對于一切形式的神權政治構想的系統的政治哲學回答,就無法恰切地理解盧梭這本為著名的著作。《社會契約論》清楚地規定了政治的權利和邊界,在這方面,沒有任何另一本現代哲人的著作能夠與之媲美。
《為何政治哲學?》本是我于2000年2月16日在慕尼黑大學大禮堂所作的教授就職演說。它在2000年單獨發行,2001年再版,并被譯成了五種語言。德文原版已脫銷很久。另外兩篇是對2000年這份綱領性草案的印證和充實,兩篇皆專為本書而作。《哲學的更新與啟示宗教的挑戰》寫于兩個討論班期間,即我于2010年夏季在慕尼黑大學和2011年春季在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史委員會所開設的《思索馬基雅維里》討論班。2012年春季在芝加哥舉行的《社會契約論》討論班為《政治的權利與哲人的認識》做了準備。在2012年9月、10月和12月于哈雷大學、蘇黎世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的公開演講中,我宣讀了此篇第1和第2節的部分內容。我從1974年開始著手研究《社會契約論》。2000/2001年冬季學期和2006年夏季學期,我在慕尼黑的討論班都以《社會契約論》為主題;很久之前,在1980年夏季,我受黑尼斯(Wilhelm Hennis)邀請和他一起在弗萊堡大學所舉辦的討論班,也以《社會契約論》為主題。《思索馬基雅維里》則在1977年10月的次閱讀后就一直陪伴著我。它屬于那種要求讀者日思夜想并能日夜從中受益的書。
亨利希邁爾(Heinrich Meier)系德國西門子基金會學術主任、慕尼黑大學哲學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終生訪問教授。邁爾對盧梭、尼采、列奧施特勞斯及卡爾施米特的研究均極富洞見,享有世界范圍的聲譽。他著有《神學-政治論施特勞斯的論題》《施米特、施特勞斯與《政治的概念》一場隱匿的對話》《施米特的教訓》《論哲學生活的幸福對盧梭系列遐想的思考兩部曲》《政治哲學與啟示宗教的挑戰》《何為尼采的扎拉圖斯特拉》《尼采的遺贈<瞧!這人>和<敵基督者>,論自然與政治兩部曲》等。
中譯本序前言
為何政治哲學?哲學的更新與啟示宗教的挑戰論施特勞斯《思索馬基雅維利》的意圖一二三后記政治的權利與哲人的認識論盧梭《社會契約論》的意圖一二三四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