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像的修辭:基督教文化學刊(第29輯·2013春)》內容全面,條理清晰,結構合理,資料翔實,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系統性、理論性及學術性,可供相關人士參閱。
編者絮語:圣像的修辭一從形象到聲音
一、渾元之性:基督教思想家研究
圖像時代的形而上學
——馬里翁談圖像、偶像和圣像
巴爾塔薩神學美學中的形式概念
薇依論世界之美
二、道無常名:理論與經典解讀
對觀福音書敘事的時間問題
路加對羅馬社會救濟文化缺乏的回應
——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路加福音》16:19.31)
與路加對羅馬社會精英的勸導
三、法浴水風: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的對話
清代前中期東吳文人與西學(上)
民國時期基督教圖像的本土化努力
重讀吳歷《天樂正音譜》
——以《稱頌圣母樂章》為例
四、鏡觀物色:基督教文化與文學研究
但丁、喬叟與“登山寶訓”
信仰的暖昧與救贖的缺場
——《福音書》視域下的《祝福》
五、罄集明宮:學術動態
人文學、古典學、神學
——第八屆“神學與人文學”暑期國際研討班會議綜述
征稿啟事暨匿名審稿制度說明
形而上學和偶像
在寬泛意義上,“形而上學”通常用來指某種超越的、抽象的理論體系或整體性圖式!睂︸R里翁而言,形而上學是一個有著自身悠久歷史和獨特含義的詞匯,和“存在”問題,尤其是以“實體”概念為出發點的存在問題直接相關,并非所有系統的理論構架都可以被稱為形而上學。事實上,馬里翁對形而上學的理解嚴格地限制在亞里士多德傳統之中,并且以海德格爾對形而上學的“本體一神學”(onto-theology)機制分析為其思考的起點。海德格爾從“本體論差異”和“存在的遺忘”人手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批判已廣為人知,在《同一與差異》(IdentJty and Difference)一書中,海德格爾將從亞里士多德到黑格爾的形而上學的內在機制歸結為本體一神學:形而上學是本體論,因為其將“存在”作為存在者第一和最普遍的基礎;形而上學是神學,是因為其將“最高存在”作為存在整體的最終的基礎,而作為第一因的最高存在,同時也是自身存在的基礎,即自因(causa Sui),也就是形而上學意義上的上帝。海德格爾認為形而上學的根本關注就是奠基,其對最終基礎做出的說明是被基礎所喚起并訴諸最終基礎的解釋!白鳛橐环N“奠基式思維”,本體一神學通過提供一個“邏各斯”(logos)來實現“對世界的理論掌控”,因此形而上學也表現為“邏各斯中心主義”。*對馬里翁而言“形而上學的終結”不是一種理論選擇,而是一個理性的事實。‘因此,克服形而上學是思維的使命和他主要的工作方向。
雖然享有共同的機制,形而上學在古代和現代卻有著不同的含義。作為一個著名的笛卡爾學者,馬里翁正是通過對“現代性之父”笛卡爾的分析闡明了這種分別:笛卡爾之前的形而上學主要指本體論,研究存在者及其存在,笛卡爾之后的哲學家們關注的問題卻是人類知識的首要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