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基督者》是尼采發瘋前最后一部著作,通篇都是嬉笑怒罵,其修辭效果往往使讀者忽略了作者的哲學意圖。《敵基督者》既是關于基督教的歷史與本質的探究——敘述了從猶太教到基督教的歷史演變過程,然后揭示了基督教的本質,并探討了它如何自下而上地征服了羅馬帝國,且一直影響到現代——同時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學著作,其所關心的一個永恒問題是真理與信仰的關系。
在宗教史研究的表象下,《敵基督者》其實是一部哲學著作,討論的是真理與信仰的關系問題。尼采認為,所有傳統的哲學或形而上學,嚴格說來,都不是對真理的真正追求和熱愛,而是一種信仰或信念,或者說一種“信以為真”。基督教更是如此,它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信以為真”。為什么要“信以為真”呢?是出于安全感的需要。信徒不能接受耶穌死亡的“真理”、真相或事實,所以他們相信耶穌是上帝,是“道成肉身”,相信耶穌復活了,相信有絕對永恒的真理。在尼采看來,所有這些都屬于他們的信念或信仰,而信仰跟真理是風馬牛不相及。
作者簡介: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對于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于后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上。
譯者簡介:余明鋒,同濟大學哲學博士,師從孫周興教授;慕尼黑大學博士后。譯有《政治哲學與啟示宗教的挑戰(施特勞斯集)》(華夏出版社)、《同一與差異》(合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