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記載了寧波地區野生和習見栽培的被子植物(紫茉莉科—豆科)29 科202屬456種(含3雜交種)15亞種55變種6變型1品種群29品種,每種植物均配有特征圖片,同時有中文名、學名、屬名、形態特征、分布與生境、主要用途等文字說明。
本書從樟子松苗木強化入手,詳細介紹了樟子松高效外生菌根菌的篩選、外生菌根菌對樟子松的接種效應、褐環乳牛肝菌與綠木霉對樟子松最佳接種方式篩選、“樟子松褐環乳牛肝菌綠木霉”體系的性能評價、復合接種褐環乳牛肝菌與綠木霉對樟子松根際微生態的影響、共培養條件下綠木霉對褐環乳牛肝菌產酶的誘導效應,以及大田應用等內容,初步探索出一條解決樟子松林衰退問題的路徑,對樟子松的人工造林及其生態修復作用的發揮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可供林業生物菌肥基礎研究與開發人員使用,也可供外生菌根菌領域相關學者參考。
作為一名以園藝植物考察采集為主要任務的職業博物學家,從1911年至1956年約45年的時間內,他在中國西南及毗鄰的緬北和阿薩姆地區進行了22次植物考察采集活動。本書在梳理金敦·沃德一生的植物考察基礎上,以他1911年、1913~1914年以及1921~1922年三次考察為中心,整理他對三江并流地區的生態環境考察與對世居居民及其生態文化的記錄,試圖呈現他所觀察的人群在特定歷史時空中利用資源并適應環境而得以生存的生態文化圖景,在西南大發現的歷史脈絡中討論西方人的科學考察對西南中國
本書記載了泛喜馬拉雅地區貍藻科、爵床科、紫葳科、馬鞭草科等7科52屬245種,對137個名稱進行了后選模式或新模式標定。每種植物均有名稱、文獻出處、模式標本信息、形態描述、標本引證和地理分布信息,并附有線條圖142幀。是迄今為止該地區內最為詳盡的爵床科、貍藻科、馬鞭草科和紫葳科分類研究專著。對該地區的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了資料。
本書是研究團隊在長期野外工作和多年定位試驗監測的基礎上完成的。全書分為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三部分,收錄了六盤山主要植物108科422屬900余種,選用較為全面并能真實反映六盤山地區不同森林植被地帶的重要植物千余幅照片,采用圖片與文字緊密結合的形式,全面描述了植物的形態特征、分布范圍與生態特性。本書的編寫和出版對于我國自然保護區,特別是西北地區的自然保護區開展植物資源調查、研究等基礎工作有重要參考價值。
古埃及國王圖坦卡蒙將自己葬在一箱大蒜中,孔子在中國的圣樹銀杏樹下傳授《論語》里的言論,亞里士多德為了蘆薈鼓勵亞歷山大發動侵略戰爭,航海時代西班牙國王對墨西哥植物的狂熱,麥角菌與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侖與約瑟芬皇后凄美的玫瑰堇菜故事,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對花卉意義(花語)的癡迷,歐芹與醉酒,鵝莓與黑死病,細香蔥與戰斗力,毛地黃中毒與梵高的黃色偏好,拉毛果與制帽業,木蘭與牛仔褲產業,菠菜與火箭推進劑,歐鼠李與黑火藥,泥炭蘚與戰地止血包,桂竹與愛迪生的燈絲—— 植物與多樣性是人類最不可思議的財富。<
《澳門蕈菌》是首部澳門蕈菌專著,以圖文兼容形式系統收載了澳門蕈菌101種,隸屬27科52屬,配彩色實物圖片282張,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其形態特征、生態習性、化學成分、活性用途、毒性等。《澳門蕈菌》不僅填補了澳門大型真菌資源調查空白,也為澳門利用現代科學優勢和克服資源匱乏發展中醫藥產業提供借鑒。
《邱園植物繪本(1)》不僅是一本植物連線繪本,更是一本科學性與藝術性兼具的花卉博物畫冊。超過80幅植物圖譜,圖譜素材取材于久負盛名的《柯蒂斯植物學雜志》。每幅插圖都配備了植物拉丁名稱,讀者只需按序號連線就能開啟奇妙的繪圖之旅。科學性與藝術性兼具的花卉博物畫冊。完成繪畫后放入相框,即可打造屬于自己的DIY裝飾畫。
《海南植被志》共三卷,第一卷為文本約50萬字,第二、三卷為圖鑒(70萬字),每卷約350頁。本書是第一次對海南島植被進行較全面的調查和總結,并詳細介紹了海南島存在的主要植被類型為主,闡明其分布特點、植物區系特征、群落組成和結構特征、植被功能、植被的利用和保護方法等。本書不僅能進一步完善我國植被研究,而且能為海南農、林、牧、副、漁業生產的進一步提高提供最直接服務,為海南環境保護、退化生態系統恢復、水土保持及教育事業提供最直接和有效的服務。
本書是科普基地建立的配套項目。杜鵑花是螺髻山4A級國家風景名勝區最具特色的景觀之一。《四川螺髻山杜鵑花》在實地調查、標本采集及詳細鑒定的基礎上介紹了螺髻山自然分布的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29種1亞種3變種,內容包含每一種的中文名、學名,形態特征、地理分布及生態習性,并提供了生境、植株、花、花解剖、葉及果等的相關實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