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探險、環境與文化:金敦·沃德中國西南及毗鄰區的科學考察
定 價:¥118
中 教 價:¥70.80 (6.00折)
庫 存 數: 1
作為一名以園藝植物考察采集為主要任務的職業博物學家,從1911年至1956年約45年的時間內,他在中國西南及毗鄰的緬北和阿薩姆地區進行了22次植物考察采集活動。本書在梳理金敦·沃德一生的植物考察基礎上,以他1911年、1913~1914年以及1921~1922年三次考察為中心,整理他對三江并流地區的生態環境考察與對世居居民及其生態文化的記錄,試圖呈現他所觀察的人群在特定歷史時空中利用資源并適應環境而得以生存的生態文化圖景,在西南大發現的歷史脈絡中討論西方人的科學考察對西南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影響和意義。
序一曹津永博士的《博物探險、環境與文化金敦·沃德中國西南及毗鄰區的科學考察》一書出版,是件很值得祝賀的喜事。這部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加工完成的專著,講述了一位特殊人物在一個特殊區域的一些特殊故事,論說的問題涉及多個專門科學領域。蒙他不棄,多番索序,盛情難卻,我只好勉力贅言幾句。即使在如今這個信息和交通都非常發達的時代,中國大西南仍然是一個讓人感到有些神秘的地區。那里有高山深壑,大氣磅礴、雄渾險峻、儀態萬千,生態系統多樣,民族文化多元,而人類活動的歷史也極其悠久。從元謀猿人算起,人類已在那里生息、繁衍了170多萬年,在此漫長歲月中,人與自然之間的故事究竟是何等的豐富多彩,恐怕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我一向認為:地球上沒有一個地區比中國西南地區更適合環境史家去探究人與自然歷史交往的復雜情態與多樣模式。在歷史上,山川阻隔塑造了西南秘境。那里地貌極其復雜,交通艱難而閉塞,雖然從不曾與外界完全隔絕,但外部世界對它的了解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史記·西南夷列傳》開始,歷代史書都或多或少對那里眾多的族群和特異的風土有所記錄,還有《華陽國志》《蠻書》這些專書的記載,但文獻記載陳陳相因,直到唐宋,中原人士對那里依然缺少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原社會對西南地區的了解是伴隨華夏文明的南向開拓進程逐漸加深的。若從楚人莊蹻入滇算起,自戰國而下的西南邊疆經略史可謂悠久,但是這里長期受到自然環境(首先是交通)的嚴重阻隔,而生息于當地崇山峻嶺、平壩深谷的眾多族群社會發展進程快慢懸殊:一些族群早在數千年前就進入了文明階段,日益增多的青銅考古發現可以為證;有的族群則直至現代還處在原始社會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對西南少數民族社會經濟的大規模調查證明了這一點。當年研習中古史,我心里長期盤桓著若干困惑,其中之一就是:在中華文明一路凱歌向南梯次拓殖、逐漸實現多元交匯和多元一體的宏大文明歷史進程中,廣大......
曹津永,男,1982年生,云南祿勸人。先后獲得蘭州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云南大學法學(民族生態學)碩士學位,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目前為云南大學教育部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西南環境史、生態人類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社科規劃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科重大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多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章導論節選題的意義和價值第二節西南大發現的歷史脈絡第三節學術研究回顧第四節研究思路及其他第二章西方人的中國西南科學考察概述節科考的動因第二節科考的階段和特點第三節科學考察的組織與運行第三章金敦·沃德及其科學考察節沃德其人第二節沃德考察的時代背景第三節沃德在中國西南地區的考察第四節沃德在阿薩姆和緬北地區的考察第五節沃德考察的成果和影響第四章沃德眼中的西南環境節水文、山川與地貌第二節植物及其分布第三節氣候、作物與村落第四節本章小結第五章適應環境的生態文化節族群分布第二節特殊生計方式與環境第三節住屋與環境第四節服飾、飲食、宗教與環境第五節交通與環境第六節疾病與環境第七節本章小結第六章余論節近代西方人的西南科考的階段及其特點第二節近代西方人的西南科學考察的影響參考文獻附錄一金敦·沃德生平大事記附錄二金敦·沃德的著作(25部)附錄三1911年金敦·沃德考察收集的植物目錄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