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在大量查閱檔案、方志、報刊資料以及專業部門公開的文獻、統計數據、案例的基礎上,從環境史視角回顧和探究了當代上海城市環境變遷及環境問題的歷史成因,呈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在生態環境建設領域取得的成績,并對相關問題作了有益的探討和思考。
本書以外部性理論、跨界治理理論等為理論基礎,以工業企業與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策略的影響因素為邏輯起點,運用最優控制理論與方法研究多種污染物損害背景下跨界污染治理問題,深入探討工業企業與地方政府間及地方政府間環境治理策略的互動機制以及其影響因素等問題,并通過數值算例驗證方法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本書內容包括 緒論、理論基礎及國內外研究綜述、考慮多種污染物損害的跨界污染治理策略、考慮多種污染物損害和生態補償的跨界污染治理策略、考慮多種污染物損害和環境規制的跨界污染治理策略、研究結論及展望。
為使黨員干部及全國人民更深入地學習領會中國式現代化“六觀”,在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相關領域專家共同編寫了《中國式現代化“六觀”》叢書。叢書共六冊,《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為其中一冊。 本書具有嚴密流暢的內在邏輯,導論部分點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生態觀,正文開篇從全局高度概述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指南,第二、三、四章分別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觀的深刻革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與基本經驗”闡釋生態觀包含的各項議題,最后兩章將視角從國內擴大到全球和全人類,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生態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加強生態保護也成為了全世界普遍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為我們擘畫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藍圖。本書為“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雙一流建設”系列成果之一,主要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視角出發,運用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思想、論斷和舉措進行解讀和分析,展現了中國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不斷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成就中國之治的奠基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切實將思想偉力轉化為引領生態文明教育事業發展的實踐偉力,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理論框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比較優勢研究,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發展的需要,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現的需要。生態文明的概念產生和明確于中國,承接了20世紀西方環保運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精華,卻又不僅僅局限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對文明與自然的共同繁榮與和諧共贏的追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已有的相關研究基礎上,本書以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為參照,對主要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行了量化評價。明確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地位和比較優勢。分
生態環境自身在空間上的關聯性、流動性和不可分割性,以及環境污染在時間上的連續性,決定了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系統性。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逐步構建"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公眾參與、媒體監督"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體系,促使相關主體共同承擔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責任。本書將宏觀統計數據和微觀調研數據相結合,通過宏觀統計數據探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公眾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邏輯與實踐機制,通過微觀調研數據分析公眾采納公私領域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明確消費和生產環節在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明晰政策規制等政府行為對
我國自20世紀末開始在部分地方試點探索推行企業環境信息公開與企業環境行為評價,企業環境行為評價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逐步深化、生態環境監管需求的不斷發展,逐步演變為現在的環保信用制度。本書對我國環保信用制度多年來的實踐與進展進行總結,并基于研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我們期待與開展環保信用制度研究的專家或學者、推動或參與環保信用評價政策制定與實施的專業人士一道推動我國環保信用制度的發展,為建設國家社會信用體系貢獻綠色環保智慧。
本書系統梳理了青藏高原各民族生態倫理文化,并將昆侖文化、大禹神話與青藏高原河源文化聯系起來,分析了青藏高原各民族的資源觀、環境觀,指出了河源文化的內核就是生態文化,這對繼承和保護好傳統的文化精神資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以中國科學院拉薩農業生態試驗站在西藏開展的20余年高原生態學研究為基礎,同時吸收了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對青藏高原生態學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內容涵蓋青藏高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物質生產、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補償、生態建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