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大衛·休謨的一部宗教哲學著作,首次出版于1779年。該書的主題是駁斥當時流行的兩個宗教假設,即宇宙設計論和正統的天啟論。這兩個假設試圖把宗教真理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休謨通過對它們的駁斥而動搖了整個宗教的理性根基。該書采取了對話體的方法,共設置了三個角色,分別是設計論者克里安提斯、天啟論者第美亞和代表休謨本人思想的斐羅。整個對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設計論的駁斥,第二部分是對天啟論的駁斥,第三部分是斐羅對自己的宗教懷疑主義的深情告白。對話體的方式一方面讓作者可以
本書分析人工智能翻譯的現狀和技術性,尤其是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分析維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概念及其后繼者思想的發展和延伸,闡明維特根斯坦后期意義理論對翻譯的影響和意義。主要從語用學的角度討論了維特根斯坦后期關于意義和規則的論述對翻譯這個與語言使用最直接相關的領域的影響和意義。立足我國實際情況,詳細解析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思想對于中國翻譯發展的意義。
《思想的立足點》是對事物存在的方式與我們思考和談論它們的方式之間關系的探究。它也是對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的一項研究。查爾斯·特拉維斯將他對某些關鍵主題的解說發展成對整部作品的統一觀點。其中心問題是:思想是如何獲得其立足點的?認為事物是某種方式的思想如何與事物是那種方式相聯系?維特根斯坦背離弗雷格之處在于,他認為有無限多種方式來填充真這一概念(為其賦予內容)。一個思想或言說的真確性與思考或說出它的后果有關。這就是維特根斯坦引入語言游戲這一概念的要點。第二個關鍵主題是:一個對事
本書是周國平西方哲學史研究的畢生心血, 從古希臘哲學一直講到20世紀初的哲學思想, 共三十講, 分為三冊。本書為哲學思想提供了一個清晰、生動的歷史梳理, 一方面講不同哲學家出現的歷史順序與哲學概念發展傳承的關系, 另一方面把哲學家們思考的大問題提煉出來, 和讀者討論。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晦澀的哲學概念娓娓道來, 并省去了引經據典之繁, 可謂哲學入門書首選。
本書按照蘇格拉底思想的時間進展順序,依次識讀柏拉圖的《普羅塔戈拉》《卡爾米德》和《王制》。這三篇對話都涉及蘇格拉底對哲學公共外觀的關切。《普羅塔格拉》是時序上最早的一篇對話。在這篇對話中,蘇格拉底登上了公共舞臺,并決心作為第一個在辯論中戰勝強大的普羅塔格拉的人在雅典贏得聲譽,從而使哲學的普羅塔戈拉式公眾面相變得暗淡下去。《卡爾米德》是一篇由蘇格拉底講給一位無名“朋友”對話。在這篇對話中,蘇格拉底得知哲學成為克里提阿用以證明并增進自己統治熱望的工具,從而認識到自己需要采取全新的方式來向克
羅伯特·波義耳堪稱英國十七世紀皇家學會實驗哲學的奠基者和辯護人。他批駁經院自然哲學學說,要求以理智衡度真理、以實驗校準理智,為此,他在提出微粒哲學的同時,強調實驗研究在自然哲學探索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本書將聚焦波義耳的自然哲學相關實驗,通過對有關實驗探索進程的分析乃至重構,揭示其微粒論對于其實驗探索的引導、整合和解釋作用,同時揭示實驗對其微粒論思想的發展和變化的影響,有助于我們檢視波義耳微粒論與其實驗之間的關系,幫助理解波義耳其人及其整體思想和工作。
本書匯集了魯道夫·貝耐特(Rudolf Bernet)教授關于胡塞爾現象學研究的十二篇論文,其中有兩篇未刊稿。魯道夫·貝耐特教授長期任教于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系,是魯汶大學胡塞爾檔案館前任館長,德國現象學研究協會前任主席,蜚聲世界的著名現象學哲學家。他的著作被視為當今國際學界胡塞爾哲學詮釋和研究的標準性和標志性理論成果。 本書所選貝耐特教授的十二篇文章,以胡塞爾的現象學哲學理論和核心概念為軸心,既反映了貝耐特教授在胡塞爾現象學研究以及整個現象學哲學論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又展示了現象學理論研究在當代哲
公元121年,那是離現在無比遙遠的一段歲月。那一年在中國,造紙巨匠蔡倫自盡而亡。那一年在古羅馬,一個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來到了世上,他就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他的偉大也許不在于他的戰功,不在于他的勵精圖治,而在于他留給后人的一本書,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一本2000余年后的今天讀來依然震撼人心的書:《沉思錄》。
《沉思錄》是古羅馬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 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
本書是全面了解新柏拉圖主義者普羅提諾思想的一部指南。作者多米尼克·奧米拉是新柏拉圖主義研究領域的專家。本書開篇簡要介紹了普羅提諾的生平和作品,正文部分對普羅提諾《九章集》中的重要論題進行了導讀和論述,結語對普羅提諾思想的接受史做了詳細的梳理,并附有進階閱讀指南。《九章集》是普羅提諾思想的結晶,由其學生波斐利編輯成書,共54篇,涉及身體、靈魂、理智、太一、世界生成、惡、美等論題。作者引導讀者深入探索普羅提諾的原創思想,并揭示他對其他哲學家的思想的批判和發展,從而構建普羅提諾
本書以四五世紀羅馬帝國北非地區的歷史發展和波折為背景,解讀奧古斯丁為了回應卡拉馬暴亂、羅馬陷落和蠻族入侵威脅而撰寫的多種政治著作,最終以《上帝之城》為核心文本,來考察這一時期的政治現實和政治問題,展現他對此而提出的政治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