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1949以來中國實現跨越發展為主題,在對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的跨越發展進行全面系統考察的基礎上,基于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探討了實現跨越發展的道路探索、政策選擇、歷史經驗及其對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意義,以及實證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中國實現跨越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是新中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經濟思想史、經濟制度史、宏觀經濟史、產業經濟史、區域經濟史、資源與生態環境史、財政史、金融史、對外經濟關系史等。當代中國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室自2001年成立以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研的布局,將經濟史研究逐步拓展和深化。本書以“經濟發展戰略思想及其實踐”為主題,收入相關論文27篇,從戰略思想、經濟政策、經濟運行、實踐調研四個角度呈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讀者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領域的一些情況。
本書為虹口區開展對口支援工作的口述史,1979年中央提出并實施對口支援工作以來,虹口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援外干部把對口支援之地作為“第二故鄉”,積極建功立業、歷練人生,留下了一個個體現虹口區和對口支援之地深情厚誼的生動故事,為總結虹口區對口支援工作的歷程,發揮黨史資政育人的作用,通過口述記錄和研究出版、系統收集保存虹口區對口支援西藏、云南、新疆、江西、青海等工作歷史,對于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進一步促進虹口區和對口支援之地的改革發展,進一步激發虹口區援外干部的“精、氣、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情況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黨中央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新的時代環境和具體要求,深化對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認識,對新時代經濟發展的目的、階段、理念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習近平新時
人口年齡結構的階段性轉變會對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轉變,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本書從中國西部地區層面著眼,針對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及經濟結構的影響,深入地開展前
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以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已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對區域發展戰略與規劃的歷史進程和歷史經驗、區域發展差異和區域協調發展路徑的探索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經驗與綠色發展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同時還對區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交叉研究領域中相關問題,如資源型城市轉型、區域空間規劃、城市群污染產業布局和產業轉型升級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本書的出版對于全面總結中國經濟社會
本書敘述了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基本政策,特別是敘述了新中國成立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利用、限制、改造的過程,以及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繼續對原工商業者進行團結、教育、改造和發揮他們的作用,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工作。書中最后部分簡略地敘述了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原工商業者作為社會主義勞動者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們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工作和活動。
¥336.00¥560折扣:6.00折 當前庫存:1
《世界體系的理論框架與運行機制:兼論其未來轉型》是作者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及其與社會主義關系問題研究”的結項成果。 《世界體系的理論框架與運行機制:兼論其未來轉型》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基本理論為指導,借鑒“世界體系”理論的分析框架,兼有全球史觀的研究視角,堅持歷史與邏輯、抽象與具體、歸納與演繹相統一的原則,從理論、歷史、現實、未來四個層次,研究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整體結構、歷史形成和當代變遷,分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盎格魯一撒克遜模式
本書聚焦新中產階層,考察其階層特征、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主要關注新興的消費文化和消費形態,尤其是互聯網背景下的“新消費”,旨在分析在社會轉型和技術革命的背景下,中產階層和新中產階層如何參與消費文化,以何種角色參與新興消費,如何通過消費增強主客觀福利、塑造文化品味、獲得階層認同以及實現階層區隔和社會再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