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穩增長、防風險”背景下,對我國2008年金融危機后地方政府債務激增問題進行分析。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為視角,探討各級政府擔保在我國地方政府債務擴張中的作用機制,從融資平臺公司層面、地方政府層面以及中央政策層面說明我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多維成因,在此基礎上為我國地方政府規范化融資以及隱性債務風險化解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全書按照發現問題-剖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思路進行撰寫。全書八章:第一章,地方政府融資模式概述;第二章,融資平臺公司發展歷程;第三章,融資平臺公司運營模式;第四章,融資平臺
2017年11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互聯網+”背景下的稅收征管模式研究》(批準號:17ZDA052)獲準立項,本書為該重大項目結題后的研究成果。本書的研究堅持以“互聯網+”催生的數字經濟下數字化治理與轉型發展為背景,秉持問題導向、發展導向、創新導向、應用導向,依據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智慧稅務新生態,全力打造數據治稅新型稅收征管與治理模式。本書從“治理”的視角來研究稅收征管問題,始終對接稅收征管改革,助力稅收征管數字化轉型發展,試圖實現國家稅權與
稅收不僅是經濟學關注的重要市場摩擦,同時也是會計學研究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以稅負轉嫁理論為基礎的“會稅合一”的增值稅會計觀忽略了增值稅對收入、費用和利潤的作用,目前鮮有研究涉及增值稅作用于會計信息質量的話題。本書從稅收征管效率、產業互聯、增值稅會計模式、重構增值稅抵扣鏈條等多個作用機制入手,結合地區層面宏觀因素、行業層面中觀因素、企業層面微觀因素,較為完整地展現了“營改增”的會計信息效應。
本書較為完整地、分階段地梳理了晚清外銷財政形成、壯大乃至進一步膨脹的復雜過程, 并依循過程-事件意義的分析路徑,探討外銷作為非正式財政的典型形態,展現其內有發展邏輯,追尋其歷史源流,剖析其與現代財政體制中預算制度的承續關系。首先根據外銷財政生成、演化過程中所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征,分若干時段進行分析,探究外銷財政形成背后的復雜因素;再通過典型事件的研究,展露中央與地方在財政治理過程中互相制約、彼此牽制的種種面相;最后,在過程、事件相結合, 縱向與橫向分析、動態與靜態分析綜合利用的基礎上,探尋這
本書深入早期現代西班牙公共財政檔案,揭示了帝國金融中的故事。書中對查爾斯和菲利普二世統治期間經濟和債務的全面回顧,將菲利普二世與債權人打交道的種種決策和動作與經濟學的優雅教訓相結合,讓讀者對歐洲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有了新的理解,證明國王和他的債權人都并非是非理性的。
本書系統梳理了2022年中國財政政策和宏觀經濟的運行特點,展望了2023年及以后的財政政策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形勢和財政收支情景,分析了共富型財稅政策,探討了區域分化風險、公共支出擴張與財政可持續發展、數字經濟的財稅政策、基于風險視角的“雙循環”發展、財政貨幣政策等重大問題。本書的創新之處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堅持公共風險視角。繼續推動建立風險導向下的“風險-政策”模式,分析多重風險疊加背景下,財政政策如何權衡、防范和對沖風險,在經濟社會運行中注入確定性,體現風險思維,統籌發展與安全
跨年度預算平衡管理機制改革是我國當前財稅體制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改革內容,本書在分析了跨年度預算平衡管理的相關機理后,提出了跨年度預算平衡管理的框架要素設計,認為可從一般要素、技術要求及組織要素這三個要素環節進行設計,并總結了相關國家跨年度預算平衡管理設計的經驗。以歷史視角回溯了我國的從建國來各階段的預算平衡管理歷程與內在演進脈絡。研判了我國當前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改革的現實條件,包括財政收支現狀、政府債務水平、綜合社會環境等條件。最后,提出了我國跨年度預算機制的構建路徑。
本書深入闡述了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與財務會計基礎知識,具體內容包含政府會計改革、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及其特點等,重點研究了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以及資產管理,突出反映了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改革與管理工作的最新理論與實踐成果,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本書包括28個章節,精選了馬斯格雷夫的會議論文、期刊論文以及他職業生涯中發表的文章;本書討論了財政理論的傳統及其對作者工作的影響,并考察了它們與國家理論和分配正義理論的聯系;本書選定的主題包括:公共財政基礎、稅收公平、稅制改革、聯邦制和預算增長。
本書稿針對稽查案件查辦過程中的常見疑難問題結合各地稽查局案例做出分析并給出參考建議,方便稽查人員辦案過程參考、借鑒,使稅務稽查人員能夠正確行使執法權力、規避執法風險。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稽查方法、稽查策略等相關問題解析;第二章,稽查程序方面相關問題解析;第三章,虛開案件的處理、處罰相關問題解析;第四章,相關對應案例文書。本書稿所附案例均來自稅務機關公開的稅務處理決定書、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法院判決文書、中國稅務報公開報道,除極個別文字或符號錯誤明顯外,未作刪改,為的是方便閱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