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尋蹤抗大學員,通過一個個英雄故事,真實藝術性地再現了皖東這片紅色沃土上英勇的新四軍將士創造的輝煌歷史,生動展現了在抗大文化滋養下人民軍隊的茁壯成長。書中還寫到了皖東各縣、市、區的很多抗戰遺址,這些遺址和天長龍崗抗大紀念館一樣,都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本書采取“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相結合、地域記憶與個人記憶相結合、史實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創作。敘述中要有“金句”,樸素中要有高潔;適當處可以用詩、詞;要放眼宏大又不失細節,也可在適當處以古希臘奧林匹克精神展示人類的堅強勇敢。不僅要有全景式的描摹和大寫意的勾勒,還有對個體生命的關照和精神世界的探求。做到人物與事件環環閉合、時間與空間科學融合、橫向與縱向完美契合。謳歌時代精神,贊頌冬奧力量,展現龍江風采。同時展示龍江人的大氣、豪氣和胸懷博大的氣度。
本書為采風作品合集,包含紀實、散文、詩歌三類文類,收錄章武的《霍童滿溪都是詩》、鄭雨桐的《水之畔兮,九都逐夢振興》、伊路的《看見烏豬灘石頭上的云紋》等優秀作品,展現九都鎮的綠色創新、文脈賡續、嶄新發展,描繪了九都鎮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挖掘了當地深厚的革命歷史人文底蘊,謳歌閩東鄉村振興偉大進程中取得的新成就和新面貌。
可可托海有個世界最大的礦坑,富含世界級的寶石礦藏。本書首次全面而深入地揭開這段塵封半個多世紀的艱辛采礦史,講訴特殊年代的國家記憶。
他們是牧羊人,是學生,是工程師,是爆破員,是選礦員,是醫生,是教師,是家屬……他們用青春和生命成就了共和國建設史上的寶藏人生。
第一手珍貴史料,一百多位親歷者口述紀實,再現那段罕為人知的燃情歲月。
本書稿系一部當代原創長篇報告文學作品。書稿以共產黨員梅大棟個人命運沉浮與馬克思銀像的曲折命運為主要線索, 講述了安徽省旌德縣梅氏家族三代人守護馬克思銀像的感人故事, 著重表現了梅大棟一家三代數口人為保護銀像做出的巨大犧牲, 展現了共產黨員堅定的革命信仰和不屈的革命精神, 也書寫了人民群眾與黨的血肉聯系。書稿語言流暢質樸, 情感真摯動人, 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可讀性, 故事發生于安徽、主人公是安徽人, 可謂是皖人、皖地、皖事, 極具安徽特色, 是一部優秀的主旋律作品。
這本書寫了九個月,醞釀的時間,前后卻有十六年。我的實地采訪,意外地打開了錢秀玲救人之外的故事線索,特別是她堂兄錢卓倫及其子女未被人知的故事,其本身,就是蕩氣回腸的篇章。
《國家行動》是作者深入現場的采訪,用飽含真摯情感的筆墨,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三峽工程歷史進程中眾多栩栩如生的動人形象,寫盡百萬移民的隱忍與犧牲,為讀者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史上的特殊的國家行動壯歌,展開了一幅國家行動的**畫卷。作品曾榮獲*國五個一工程獎,也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在*國播出。
《落淚是金》通過作者采用地毯式的采訪,以生動的敘述、形象的描寫,挖掘貧困大學生們不為人知的經歷與內心世界,揭示了貧困大學生為走進大學、為生存自救所付出的超常艱辛,以及貧困大學生自立、自強的堅韌品格,并刻畫了共青團希望工程以及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為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而所作的嘔心瀝血的努力,同時提出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強化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幫助,使他們真正感受到社會主義國家的溫暖并為之作出自己的貢獻。
《山神》講述了被譽為當代愚公的山村老書記,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時代楷模的黃大發帶領村民歷時三十六年,繞過三座大山,穿過三道絕壁,開鑿出一條長達十多千米的人工天渠,從此碧水長流,干旱貧瘠的山區面貌得以徹底改變的感人故事。黃大發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又是一位共產黨員。面對自然的嚴峻考驗,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寧愿付出生命也要引來源頭活水,他的故事感動中國、感動世界。作品中反映出驚心動魄的生死之戰,人生信仰的杰出典范。
本書是由三十余篇各自獨立成篇的報告文學作品組成,主要內容是記錄阿壩州十三個縣最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的非遺傳承人,如,書里呈現了刺繡傳承人班潤美的故事,講述了她對刺繡的熱愛和為之付出的努力,并最終成為非遺傳承人的故事;剪紙傳承者韓龍康與侯崇貴,從對剪紙的喜歡到希望把這項藝術傳承下去并為之奮斗的故事;還有非遺項目南坪曲子代表性傳承人黃德成對曲子的鐘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