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講述我國現行稅收制度的基本理論、制度框架、基本內容和綜合納稅申報的教材。全書共分為3篇11章,主要內容包括總論、各稅種稅制要素及稅收征收管理與工業企業綜合納稅實務。在編寫過程中,我們秉承“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運用大量附帶答案解析的例題,簡化理論知識點;每章都設計了案例鏈接、微課小視頻、相關案例的課程思政視頻和同步測試題,為更好地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稅收實務》既可作為高等院校會計專業、審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稅收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
本書針對政府會計準則制度實施過程中的100個重難點問題,采用問答的方式進行講解。從內容上,本書聚焦政府會計準則制度在會計實務中的重難點,以應對會計實務中難以理解或容易引起疑惑的問題。從形式上,本書每個問題以經濟事項或業務為對象進行講解,更為貼近實務工作中面臨的業務情景;多數問題采用講解和示例相結合的方式,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從篇幅上,本書每個問題的講解篇幅短,適應現代利用碎片時間學習的方式,提供更具效率的學習渠道。
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是我國發展的一個突出現象,也成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拖累因素。社會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性公共品供給短缺及其受益分配公正性缺失。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再平衡,成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立足于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我國以政府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財政資源配置為何忽視社會性公共品供給,以及財政資源失衡配置隱藏的潛在風險,大規模轉移支付為何沒有發揮激勵地方政府增加社會性公共品供給;第二,公共教育服務享有機會和健康服務中的醫療服務
企業常常會面臨稅會差異的情況,如果不能正確地進行處理,不僅會影響企業的會計核算,還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與稅務風險。 本書介紹了自 2017 年企業會計準則大范圍修訂以來,相關新規對會計核算與稅務核算造成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稅會差異。內容主要包括收入準則、租賃準則、金融工具準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債務重組準則、政府補助準則等的修訂導致的會計核算變化與稅會差異,以及企業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差異。全書內容翔實,案例豐富,就常見會計核算問題、稅會差異問題給出了解決方案,有
本書以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為背景,起思于財政透明的實際效應與理論功能的表述存在偏差,將財政公開信息在所有財政信息中的地位作為研究主線。在利用數理模型將財政公開信息的地位描述成財政透明度與財政收入課征基礎信息量的關系后,為驗證二者的聯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和理念相近的原則引出財政紓壓及其比率用以表示財政收入課征基礎信息量,對地方財政紓壓及其比率進行闡釋,分析與借鑒現有文獻對省、地級市財政透明度進行衡量,完成以陜西省為例的縣區財政透明度的調查,通過實證分析論證地方財政紓壓及其比率對地
本書在對公債研究文獻進行系統性梳理的基礎上,主要討論地方債三面的經濟效應,一是地方債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實證檢驗地方債對經濟增長是否存在倒U型拐點,如果存在我國處于什么階段;二是探索性地方債的分配機制,認為地方債本應該讓社會財富分配更加公平,在地域結構上切合中心-邊緣結構,在代際結構上存在世代交疊模型,在階層結構上符合泰坦尼克定律,可能導致分配不公;三是地方債對居民財產價值的影響,使用2010年-2018年我國地方債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地方政府債務借貸成本過高,可能導致了在控制
本書主要探討在高質量發展視域下, 如何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目標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并以河南省為例進行實證分析。本書旨在為政府部門和決策者提供具有實踐意義的方法和思路, 以更好地推動財政支出的高質量發展。
本書由上海市委黨校(行政學院)副教授郭艷著。在“政府非稅收入”概念提出之前,我國長期使用“預算外資金”的概念。作為計劃經濟的產物,預算外資金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曾經為調動地方與部門的積極性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預算外資金的無序膨脹、管理失范、監督弱化、預算肢解等問題又為國家財政管理埋下隱患,使得財政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調整和創新,“政府非稅收入”這一概念即是在這一過程中應運而生。政府非稅收入規范化改革是完善我國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的重要內容之一,對發展社會公共事業、調節
本書共分八部分,內容包括:云南省非稅收入占比研究、政府非稅收入與宏觀調控功能、政府非稅收入與地方稅體系研究、政府治理體系中的非稅收入征管研究、非稅收入功能定位研究等。
總的來說,財政兼具公共性與強制性,其中存在的公共性伴隨國家從城邦、帝國向現代國家發展而不斷地成長。從財政國家的發展進程看,西方走向現代國家大致可以說有稅收國家、生產國家、福利國家三個步驟,不同的國家發展進程與制度表現各不相同。通過對財政事件或財政現象的解讀,作者將為你揭示寫在西方財政史中的國家成長秘密以及凝聚在歷史進程中的財政智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考察西方的財政智慧,你可以進一步思考中國走向現代國家的方向、路徑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