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法學,是一個舶來品,它源自西方。那么,西方法學是何時產生?產生后又是如何發展,其學術風貌又是如何?本書依次對古代希臘的法學思想、羅馬法學的形成與發展、中世紀歐洲法學的風貌,以及法國、德國、英國、美國和日本等主要西方國家法學的形成與發展做了詳實的介紹和評述。最后,本書以基礎法學如法理學、法史學、法社會學和比較法學為線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至今西方法學的發展進行了總結。本書試圖闡明法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成長而日益進步,隨著人類文明的提升而逐漸繁榮。追求人類的
本書收錄了民國時期著名法學家丁元普的兩部專著及十四篇專文。編者根據作品研究內容將其分為三編(中華法系研究、中國法研究、比較法研究),并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斷句、校訂和注釋。所選作品基本涵蓋了丁氏法學研究各領域的代表性作品,尤其涉及“中華法系”理論、憲法學、比較法學等丁元普均有精深的研究的領域,不僅對于全面展現這位近代中國法學大師的學術成果與思想內涵、填補學界相關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而且有助于當下中國法學界研究中華法系的緣起與脈絡,對于了解民國時期法學界的關注重點與研究視角,以及認
法律實踐是一種語言實踐,不僅立法需要借助語言工具來進行規范表達,司法活動也是一個語言操作的過程。法律可以被視為人類為實現自我控制而創設的一種制度技術,這種技術就是要將社會的權力和權利進行必要的權威性分配。本書收錄了作者的8篇論文,集中反映了他對法律中的語言游戲與權力分配問題的深入思考。法學是一個講求嚴謹性的學科,作者在書中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感,對法律用語的規范性做了探討,閃耀著理性思辨的色彩。
本書從“規范”、“價值”和“事實”三個層面出發,展開對立法學不同維度的討論。對《立法法》中所涉及的授權立法、立法程序、立法背景資料、立法后評估、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立法效力等級等重要內容實行體系化與類型化的邏輯思辨性研究。圍繞立法特別是地方立法進行實證研究,既有用數據說話和應用SPSS軟件分析的樣本式研究,也有多次對長期從事立法起草、立法審議工作和立法學研究的人員進行的訪談式研究,還有赴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進行立法學訪問和交流所形成的考察式研究,更有以地方立法專家建議稿為例所開展的
《應用法學評論》旨在搭建法學理論界與法律實務界之間的學術交流平臺,匯集我國應用法學理論與實踐領域的創新性優秀研究成果,以完善應用法學學術體系,服務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本刊聚焦應用法學的基本原理,法律實踐中的前沿、重大、疑難問題,以及法律制定、解釋和實施中所應遵循的原則、方法、技術和規律,提倡小切口、深挖掘選題。
法學名詞規范化研究的主要目標,在于認識和揭示法律概念的本質及特點,澄清法律概念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掌握法律概念的一般規律。因為法學名詞規范化問題,不僅涉及語言學內部因素,還涉及語言學以外的因素。本書以促進我國法學名詞規范化為目標,較為系統地梳理了近代以來中國法學名詞的淵源、含義以及相關名詞概念的關聯性,并就當代中國立法、司法、執法以及法學研究等方面關于法學名詞應用的現狀及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與建議。
本集刊為我社出版的老集刊,2019年起在我社出版,每年兩輯,目前已出版兩輯。本輯刊以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為依托,是一個向國內外法學專家、學者開放的、涵蓋法學所有專業的綜合性并突出靠前法、國別法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法律研究特色的學術平臺。 集刊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政治方向,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既注重理論研究,也重視應用研究,著眼解決我國新時代遇到的法律新問題。集刊主編米良,博士生導師,曾擔任《云南大學學報》副主編、《亞非研究》執行主編,主持完成
《重慶大學法律評論》為重慶大學法學院主辦的集刊。本書是第3輯,內容豐富,欄目涵蓋法理學、部門法及國外經典著作選譯等,從法學領域的二級學科角度看,所選文章涉及法理學、刑法、民商法、知識產權法等多個部門法,內容充實、覆蓋面廣、可讀性強。
《法律與倫理》是一本關注法律與倫理交叉領域的研究集刊,以問題為導向,兼容并包,希望開拓一片法學家與倫理學家自由交流的學術空間,構筑一個有助于互相理解、凝聚基本共識的思想論壇。本集刊已連續出版5期,本期為2020年第1期總第6期,除原有專題欄目外,重點關注了德沃金價值論域法律解釋問題,中國傳統哲學與現代性問題等,共有自然法學專題、實證主義法學專題、德沃金研究、法律方法與法治專題、人物訪談、評論與回應六個專題,有一定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