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了作者高長安近年來在媒體刊發的130余篇新聞作品。全書分為人物篇、觀點篇訊、專訪等形式,以小故事反映大變化、小視角折射大時代,點滴記錄河北省乃至全國的專家觀點聲音、社會人文進步等,同時也體現了一名媒體記者的觀察和思考,洋溢著一位為廣大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
本書中,作者回顧了與名家交往的一樁樁往事,抒發了在與名家交往中產生的難以忘懷的感悟、感慨和感嘆。
本書聚焦江門市的留守女人,與讀者一起走進她們的悲歡人生,借她們的故事解讀人性當中的優美與軟弱。
本書收錄過去十年間陳丹青為亡故師友寫的十篇紀念文章。他說,他的寫作都是受人所托,這十篇,卻是聞知噩耗,便坐下來寫。當感慨前輩的身世與受難,他說,要懂得過去的記憶,除非我們親歷。
本書是八十二歲老人歷時五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從生命的高度,審視傳統的居家養老和新興的機構養老,寫就的養老紀實。作者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盡情地描述著每天發生在家中和在養老院頤和苑里的這樣那樣的有趣的事和不凡的人。書的每一章每一節,都在講述著“走在人生的邊上”的不尋常的故事。
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記述了50多年前,一名上海知青,從繁華的大城市下放到貧困的農村整整六年的生活經歷。艱辛的生活、沉重的農活,對每一位知青都是嚴酷的考驗。作者依據當年的日記,以大量的生活細節,真實地描繪了當年知青的鄉村歲月。作者當過農民,當過鄉村民辦教師,也擔任過大隊支書和公社干部,直至參加高考上大學。這六年的插隊生涯既是一名知青的命運史和奮斗史,也生動再現了當年的農村狀況和時代風貌。 文內插圖,皆為作者當年所繪。
本書是一部敘寫清末民國時期海上藝壇往事的回憶錄。丁悚是海派文化史上開一代風氣的人物,他曾在1944至1945年間為《東方日報》撰寫四十年藝壇回憶錄專欄文字,以短文形式敘述其親歷的自1945年之前的四十年間的藝壇往事,內容包括鮮活生猛的藝壇八卦、親歷親聞的精彩趣事、前衛開放的都市文化等。丁悚之孫丁夏將這組文字整理并集結成冊,且附上了多張丁家收藏的珍貴照片。這是一部近代上海藝文史料集,是研究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資料。本書是就2022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四十年藝壇回憶錄(1902-1945)》
這是主流媒體評論員為移動端用戶精心烹制的熱點新聞評論“大餐”。本書收錄作品均出自《工人日報 e 網評》專欄,該專欄入選“2020年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該專欄貼近新聞現場、輿論現場,把握事實真相,凝聚理性聲音,引導輿論熱點,傳遞積極能量。
一個百年家族的創業史和心靈史,四代人的精神賡續和梅花品格
榮氏家族是江南望族,亦是中國現代工商業的代表。這個家族寫滿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艱難與曲折。
本書打破了編年史和人物傳記的書寫方式,借梅花品格這一隱喻,用文學的敘事方式,通過梅花品格特征和榮氏文化與企業家精神的對應,以大量實例和歷史資料,描繪了榮氏四代實業家在復雜動蕩年代中的崛起、處境和命運,以及他們在創業過程中所凸現的實業救國、公益精神、家國情懷、守正創新,著重突出了榮氏幾代人生生不息、一脈相承的精神傳承
本書為紀實性文學作品,全書敘述了擁有“莊家外婆”“趙主任”“莊家姆媽”“莊家阿嫂”“莊師母” “老趙”等各種稱呼的外婆的人生故事,情節曲折跌宕、精彩紛呈。月湖的超級外婆遭遇了人生三大最不幸的事件,幼年喪父、中年喪夫、晚年喪子,但依然成為全國先進個人;她當月湖居委會主任業績出色,后來被破格留用到75歲才退休;她目不識丁,沒有讀過“四書五經”,更講不出儒家道義,但她一生的言行處處滲透著仁愛品德與生存智慧。全書通過一個個故事,體現了外婆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樸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