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歐關系受到了廣泛關注。這無疑首先與歐洲自身的變化有關。歐洲還重要嗎?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層出不窮,由此引發了人們對歐洲地位和影響力的持續討論。其次,歐盟對華認知和定位發生變化,中國被看作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競爭者,以及所謂制度性對手。這一多重定位將如何影響中歐關系的發展?最后,在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的背景下,歐洲的對華政策是隨美起舞還是與美國拉開距離成為世界關注的一大焦點。本書從多個層面梳理和分析中歐關系的發展和變化,是全面總結研判中歐關系及其走向的
這部書是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資助項目中俄關系的最終成果。2014年該項目立項,主要研究中俄關系問題。俄羅斯是中國最大鄰國,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和政治地位。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這期間,中俄關系既有友好同盟的歷史,也經歷過兵戎相見的時期。蘇聯解體后,中俄關系不斷發展,目前中俄關系已經進入新時代。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美國不斷采取同時打壓中俄兩國的外交戰略,試圖遏制中俄兩國的崛起進程。在這個大背景下研究中俄關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本
中國與美國,是當今世界的兩個大國,兩國關系令世界矚目。從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首次遠航中國起,中美兩國便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交往。在這悠長的歲月中,中美關系歷經風雨,大起大落,幾經波折,但兩國的交往內涵極其豐富。本書描繪了20012016年間中美關系演變的基本軌跡,著重敘述了新世紀以來中美關系中的許多新現象、新發展,包括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和措施以及美國相關政策的演變,中美在應對朝核問題中的合作和分歧,中美關系的機制化建設,兩國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的發展,美國的亞太再平
《理解國際外交:理論、實踐與倫理》是一本幫助讀者全面認識外交的重要讀物。全書介紹了外交理論與實踐,研究了外交的主要發展趨勢,為讀者提供了理解外交的全新視角。作者認為,外交是一種制度化的交流方式,得到授權的代表通過這種方式來生產、管理和分配公共產品。本書主要內容包括:追湖從古埃及、古希臘至今的外交歷史演變;研究外交決策、外交秩序、外交規范相關理論;分析21世紀的外交應如何應對時代變化,如何重塑國家,如何推動國際秩序的和平發展。
作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角色,歐盟的發展與國際格局發展趨勢密切相關。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遭遇多重危機沖擊的歐盟仍然具有卓越的器質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在鞏固自身與周邊安全的同時,著力推進數字化、綠色化等轉型戰略,系統性、結構性、全方位地提升其國際競爭力,這也為中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中歐關系共贏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歐盟突破困境的發展路徑設計、價值取向具有突出的外部影響和借鑒意義。從歐盟出發而了解當今國際社會的基本走勢,有助于我們洞察百年變局的深刻內涵,進而拓新中歐關系,共同提升面向新
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試圖運用大規模軍事力量改造中東秩序,但事與愿違的是,中東地區的反美主義、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肆意蔓延,致使美國深陷中東戰爭泥潭。奧巴馬政府上臺,迅速調整了前任的中東政策,大力推進中東戰略收縮,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基本上沿襲了這一方向。當前,美國日益聚焦印太戰略和大國競爭,不斷削減中東的戰略資源投入。在此背景下,美國轉向依賴中東的盟伴網絡發揮作用,代理人戰爭的邏輯被激活,即煽動、支持或指導代理人介入目標國的沖突,而美國只參與實際戰斗的一小部分,以“幕后領導”的方式在廣
自20世紀以來,隨著報紙、電視等多媒體的出現,公眾輿論成為影響內政外交政策的一大重要因素。然而很長一段時期內,公眾輿論的涵義難以界定,且在國際史研究領域受到忽視。本書詳細分析了五個案例,包括:英國公眾輿論與1919年的巴黎和會、法國公眾輿論與20世紀30年代的綏靖政策、美國公眾輿論與越南戰爭、全球公眾輿論與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終結、歐洲公眾輿論與歐洲一體化進程,試圖說明公眾輿論是如何對外交政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作者特別指出,公眾輿論具有獨特的兩面性,一方面容易受到引導與利用,另一方面也具有一
本書是蘭德爾·施韋勒的代表著作之一,提出了制衡不足理論學說,是研究國際關系中制衡理論必讀的經典作品之一。本書論述了為什么歷史上的各個國家經常會低估它們的生存所面臨的威脅?為什么一些國家能夠有效地動員其物質資源以制衡威脅,而另一些國家則無法做到?“制衡不足”現象是國際政治當中一種司空見慣卻少有研究的行為。基于此,本書提出了四種國內層次變量——精英共識、精英凝聚力、社會凝聚力以及政權/政府脆弱性,這四個變量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產生了制衡不足的五種因果圖式,得出結論:國家的一致性程度決定了國家能否審慎應
本書圍繞這一重要的年份、這一重要的條約展開, 講述一個君主、探險家和教皇共同參與的史詩般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 我們能看到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的王室情仇、利益沖突, 看到對海洋和新世界的探索, 也能看到, 當西班牙和葡萄牙彼此爭奪新世界的利益時, 其他歐洲國家如何用各種手段挑戰它們的霸權。
本書為韓國教育部全球韓國學新芽型項目 (AKS-2020-ICN-2250002)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是我社2021年7月即將出版的《漫漫朝天路--明末朝鮮使臣海路使行研究 (登州卷)》之續篇。自有文獻記載以來, 韓中兩國之間就一直存在著多種形式的使臣往來。特別在朝鮮時期, 伴隨更為頻繁的使臣往來, 出于記錄相關時間和空間的目的, 使臣們留下了數量眾多的使行文獻。1621-1630年, 朝鮮使臣團利用“明清交替之際的登州-山東航海路線”前往北京或路經登州的共有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