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利益政治學為理論視角,深度剖析過渡型社區治理利益政治發生機理。本書認為利益關系失調是過渡型社區治理秩序失衡和效能不彰的根源,構建利益協調的社區治理共同體是提升過渡型社區治理效能的根本之法。
本書內容包括:從小縣到“明星縣”、小縣之困、常規探尋與遺產、小縣精神、國家在場與地方能動、持續之能、小縣之坎、小縣能人、訪談錄。
2022年,廣州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兜牢基本民生底線、優先發展教育、打造平安廣州、保障人民健康、提升綜合文化實力和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等多方面邁出了新步伐,并圍繞市民關心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推進廣州高質量發展。 展望2023年,廣州市社會建設與發展趨勢是,深入推進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加速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完善社會保障政策,實行全方位的精細化社會救助,提升就業、住房等領域保障水平,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推
在消費地位不斷提高,消費領域的問題日益復雜的新形勢下,《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21》以“消費轉型與經濟社會發展”為主題,分為13章,分別從“消費悖論”、中國城鄉家庭消費分層結構的演變、中產階層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消費變遷、新冠疫情下的居民生活韌性分析、數字化轉型與第二次消費革命、新型消費與數字生活、數字化時代的生產性消費與外部性剝削、城鎮居民生活滿意度及影響因素分析、超大城市城鎮居民的居住狀況分析、住房公積金與農民工的住房消費、都市中間階層可持續消費的研究框架及實證分析、面向社會責任消
本書不僅關注農民工婚戀問題及婚戀行為本身,比如當下農村婚戀新模式、由打工經濟帶來的跨省婚姻、閃婚閃離問題等等,也通過婚戀問題作為切入口,不僅關注婚戀問題產生的社會基礎、內在成因、社會后果等,還從多維度視角分析婚戀問題背后的社會結構性動因,以及農民家庭所遭遇的現代性危機。通過研究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家庭的戀愛、婚姻問題,厘清轉型期的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以及社會結構與農民婚戀的內在關系,深入分析婚戀心理、性別觀念、家庭觀念的內在變動,不僅有助于更加理性、全面地認識婚戀領域的各類新現象,而且有助于
健民,即張健民,曾任山西省政協副秘書長。張健民留下12本賬本,時間跨度為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40余年。《健民的賬本——1952~1993,一位老共產黨員的數字人生》對張健民41年生活賬的進行了細致的研究與爬梳。解析出賬本中蘊含的豐富時代信息,既是一部個人生活史,亦有較高的社會史和經濟史的價值。
巾幗志愿服務是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組成部分,也是推動新時代志愿服務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立足社區、面向家庭、扶危濟困、守望互助是巾幗志愿服務的宗旨和特點,也是巾幗志愿服務的工作定位和工作重點。多年來,巾幗志愿服務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常態化開展幫困解難、雪中送炭、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工作,成為婦女思想政治引領、
社區社會組織不僅是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主體,更是改革社區服務供給方式的重要載體,對于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書基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在全國開展的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調查和在32個社區開展的深度觀察,圍繞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制度環境和特征,對當代中國社區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條件與政策選擇進行了深刻思考,提出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需要超越技術治理,嵌入一種整體性的治理框架。
人的需要的滿足和需要的合理是美好生活辯證統一的兩個方面。雖然需要合理既抽象又具體,但其基本的、共性的方面是存在的,特別是又具有著顯著的中國特色。新時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實質就是通過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合理性需要與引領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合理之間的有機互動,激發活力、凝聚人心,熔鑄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扎實推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就要求全面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合理需要,強化引領人民美好生活的合理,準確構建人民美好生活合理需要動態指標體系,并轉換
我國現有殘疾人8500多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征途中,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是滿足廣大殘疾人及家庭多元化、個性化、差異化需求的兩大支柱。近些年來,在中央和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