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7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的古代人類、古代文化與環境。內容包括:古椰遺址雙肩石器初步研究、浙江安吉古城遺址出土的人面紋與獸面紋瓦當等。
本書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考古報告集。收錄考古調查、發掘簡報及鑒定分析報告26篇,先秦時期簡報包括溫江魚鳧村遺址2021年度調查與試掘簡報、2021年彭州市晏家店子遺址發掘簡報、新都區新都街道龍虎村遺址東區發掘簡報、2021年郫都區石亭村商周遺址發掘簡報等,歷史時期簡報包括四川茂縣下南莊墓地清理簡報、彭州市竹瓦街遺址湯家院子地點J1清理簡報、青白江區桂通村古窯址、古墓葬發掘簡報、成都市高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盧家山晉、宋、明、清墓葬發掘簡報、成都市彭州百蒼村唐宋墓發掘簡報、都江堰市蒲陽街道宋
《考古贛榆》一書是作者從事基層文博工作10余年的心血總結,也是對贛榆近20年文物工作的梳理,內容涉及贛榆地方考古勘探、考古發掘、文物保護以及作者對文物保護利用方面的思考和建議。全書8萬余字,300余副圖片,圖文并茂的反映了贛榆文物研究取得的成果。贛榆地處江蘇最北部,與山東接壤,歷史上受齊魯文化影響較大,贛榆漢墓中出土的實物資料成為該地文化內涵的代表,體現了與連云港其他縣區不同的文化特征。該書不僅展示了近年來遺址、墓葬內出土的各類文物圖片,同時還對贛榆古代農業、漢代漆器、特色文物、磚瓦紋
佛教造像藝術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東漢開始延綿至今,近2000年。在佛造像藝術初入中原之時,保留有大量的域外風格,逐漸至兩宋時期形成了完全的本土造像藝術風格,我國佛造像藝術經歷了模仿-本土化(局部)-融合-再本土化(完全)的發展歷程。尤其是后三國時代(公元534-577),在短短的四十余年的時間里,佛造像藝術風格經歷了兩次變化,對于同時代的雕塑藝術以及之后隋唐時期的雕塑藝術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最后階段,政治上相對穩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本書是2019~2020年對金中都外城西、南城墻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的呈現,對首次正式揭露的城墻、馬面、護城河、城內街道路等外城城墻體系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整理和研究,初步探討了金中都外城的營建方式、建造工藝、防御工事和形制格局等特征,論及唐幽州、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城市變遷的歷程。通過科技考古分析以及與北宋東京城、遼上京、金上京、元大都等城址的比較研究,總結了金中都城的營建特點,突顯了金中都在北京城市發展史乃至中國古代都城制度演變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歷史價值。
本書基于對伊犁河谷清代“伊犁九城”、牛錄城堡、卡倫、營盤等駐防城的考古學調查、測量和勘探,結合中外文獻、圖片資料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考證和研究。伊犁駐防城體系的發展歷經初建、高潮、完善、戰亂、重建五個階段。各城形制規整、特點鮮明,軍事防御設施完善。空間分布上呈現出“雙核心”布局,互為掎角之勢。伊犁河谷清代駐防城是在中央王朝的主導下,由各族兵員百姓共同建起來的,它們有效地穩固了邊疆局勢,維護了國家統一。以此材料和史實為本,作者還就城市考古學、城市形態學、“中心地”、邊疆理論、“新清史”等理論范式做
本書收錄了南京師范大學考古與文博專業主辦的部分講座紀要62篇、會議紀要10篇,截止于2023年6月10日的考古學系列講座總第103講。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講座紀要,下篇為會議紀要。為方便讀者閱讀,上篇又按講座內容分為“理論與方法”“發現與研究”“討論與爭鳴”“陶瓷新識”“文明交流互鑒”“學術薪傳”6個單元。“理論與方法”單元聚焦考古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前沿研究,展現多元化的考古學發展前景。“發現與研究”單元以重要考古發現及相關研究為主題,系統介紹相關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與最新研究成果,
本書內容包括:壯闊山水圖、樂山愛水圖、山水行旅圖、江畔春亭圖、春到江南圖、臨流望江圖、深山古寺圖、煙雨江南圖、柳岸春煙圖、樓臺建筑圖、壽山福海圖、樹石欄桿圖等。
本書內容包括:科舉官宦人物、高士、神話故事人物、佛道人物、歷史和文學戲劇故事、嬰戲圖、仕女、勞動生活場景。
本書內容包括:紀年款、科舉款、堂齋款、雅制佳器款、吉語款其他漢字款、詩文款、圖案款、花押款、仿印章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