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名著《尼各馬可倫理學》進行逐卷逐章的講解,從古希臘文化重視自然和卓越、正義與友愛的幸福觀念出發,闡述亞里士多德關于人性和生活的哲學思考,力圖呈現出這部哲學杰作經久不衰的思想魅力,挖掘它留給后世的精神遺產以及對現代人的啟發。本書既沿著《尼各馬可倫理學》自身的思路,深入淺出地講解幸福、德性、智慧、快樂、友愛、沉思等一系列概念和主題,流暢清晰地勾勒出亞里士多德心目中的完美靈魂和至善人生,同時也貫穿著一條中西文明比較的線索,關注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倫理學和以儒家為代表
《廷臣》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靡整個歐洲的偉大作品。這本“宮廷行為指南”在出版后的三個世紀里,在意大利出現了62個版本;僅在16世紀,就以6種語言在20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出版。 本書是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彼得·伯克對《廷臣》接受史的研究,是一部書籍史、文化史力作。作者討論了《廷臣》一書被寫作、出版、閱讀、傳播、評價甚至模仿的歷史,揭示了《廷臣》所倡導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對歐洲文學、藝術、風俗產生的重要影響。本書將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書籍史、文藝復興的傳播史以及歐洲文化整合的理解。
《奧古斯丁書信集》收入奧古斯丁致友人的書信三百多封,內容涉及神學、哲學、歷史、人生等多個方面,是研究奧古斯丁思想和中世紀哲學的重要文獻。
普羅提諾(Plotinus)是古代偉大思想家中的最后一位。他對時代問題選擇何種生活方式回答的信仰傾向及其思想旨歸,表明真切理解和完整把握普羅提諾及其影響的最適宜方式是從他所處時代的生活方式變化出發對其宗教思想的專題研究。本書以生活方式的生存論追問為視角,以西方神論的思想史為背景,通過上中下3篇10章34節,在國內開拓性地對普羅提諾宗教哲學思想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專題研究。上篇通過考察普羅提諾的個人遭遇及其世界、時代問題與生活方式的抉擇,發現其宗教思想的核心問題是我們的靈魂如何走向太一而與上帝合
本書聚焦于“生存”與“理性”之間的致思張力,逐層深入地探察了雅斯貝斯的思想淵源、涵淹于其精神探索歷程中的藝術之思、藝術家論的整體旨趣、雅氏所論藝術家的不同生存樣態,重點對雅氏所闡說的客觀表現型的生存藝術家之范例(斯特林堡、斯威登堡)、主觀體驗型的生存藝術家之范例(荷爾德林、凡·高)、理性生存型的藝術家之范例(歌德、萊辛、達芬奇)進行了詮解。附錄部分包括雅氏論藝術(含藝術家)的七篇譯文,分別是《哲學與藝術》《藝術是解讀密碼的語言》《悲劇的超越》《我們的未來與歌德》《歌德的人性》《作為哲學
雅斯貝爾斯哲學向來被定為“存在主義”,近些年其“世界哲學”得到關注。本書突出雅斯貝爾斯“哲學信仰”思想,并認為“哲學信仰”是雅氏全部哲學思想的基礎與核心。本書梳理、闡明哲學信仰的提出背景、基石、“對象”、方法、性質、視域等基本理論,進而,以雅斯貝爾斯哲學信仰為基礎,力圖揭示哲學信仰具有的普遍溝通意義,“哲學信仰可用于世界范圍內的交往,這種交往問及在當今已變得登峰造極的生存性不安”。
本書聚焦于波伏瓦的經典篇章,使其經典理論遺產再次進入當代大眾視野。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deBeauvoir),法國存在主義作家。本書摘節選了一些主要文本來解釋基本主題,如波伏瓦的調查,這些調查有關社會存在和身份、性別、性以及老年人。我們的社會存在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是誰?性與性別對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么?老年意味著什么?那么,人究竟是什么呢?斯特拉。桑福德(StellaSandford)探討了波伏瓦對這些和其他問題的思考的哲學基礎,從她早期的道德時期,到戰后的哲學危機,再到
本書以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為研究對象,以其《反抗的人》中的“南方思想”理論作為切入點,通過“團結”和“尺度”兩個維度對加繆的生平、思想和作品進行分析和解讀,重新構建閱讀加繆作品的邏輯理路。“團結”和“尺度”作為加繆“南方思想”的兩個重要維度,從兩個方向貫穿并且構建了加繆全部思想的精髓,匯集且落腳于“南方思想”理論中,提示出加繆的思想精義在于如何通過“團結”和“尺度”兩個準則來約束人的行為,從而進一步維持人的本真價值。
本書追溯了“無所事事”的豐富內涵, 它的價值和魅力, 并設想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未來社會模式: 基于和解與和平, 消除孤立、分裂與疏遠, 所有人類, 與動物、植物、石頭、星、云生活在同一個“共同體”里。
本書得以完全拋開主流德語論述的精神抱負以及包袱,按主題編排,條分縷析赫爾德的社會政治思想,同時顧及赫爾德所處的思想背景及其對后世繼承者的影響,還原出一幅更真切的赫爾德形象。赫爾德與啟蒙的關系更近,思想的流動性和調和性也更強,因此,斯拉夫政治思想中的赫爾德才是近乎原貌的——這話或許最好地點明了全書的題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