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歐美文學跨學科視野”“英國旅行文學研究”“斯拉夫文論的中國之旅”“文學史的對話”“莎劇經典的中國重生”“西方目光下的俄羅斯文化”“中日俄文學關系”等七個方面, 應用跨媒介批評、文學倫理學批評、空間敘事、后殖民批評、文化批評、影響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 對外國文學前沿問題展開研究。內容涉及但丁、莎士比亞、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索爾仁尼琴等經典作家作品的跨學科審視和新的闡釋、巴赫金文論的核心話語、東西方文學關系等命題, 體現了對外國文學前沿問題的熱切關注。
“諷喻”是歐美文學史上最具原創性、整體性和延續性的核心概念之一,至今仍廣泛運用于文學創作與研究。諷喻傳統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彰顯著歐美文學的文化底蘊、藝術創新和語言特征。 本書系統考察諷喻傳統的孕育與起源、發展與興盛衰落與復興,細讀《伊利亞特》《奧德賽》《神曲》《魯濱孫飄流記》《紅字》《序曲》《都柏林人》《拍賣第四十九批》等16部經典作品,闡釋斐洛、奧古斯丁、柯勒律治、本雅明、保羅·德曼、詹姆遜等13位理論家、批評家的諷喻理論命題,將諷喻傳統的理論演進與藝術表現融為一體,從諷喻傳
《讀與被讀》是首都師范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俄羅斯文學權威學者劉文飛解讀評論世界文學經典名著的全新學術隨筆集。
本書論及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歌德、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喬伊斯、川端康成、納博科夫等十一位世界文學大家及其代表作。作者基于對經典文本的精研細讀和對作家生平的查究梳理,每篇文章提煉一個焦點并圍繞它展開剖析講評,或鉆研人物形象,或探討文學屬性,或談論思想、生存等嚴肅話題,或從建筑、顏色等細節解構經典,十一個主題生動、新異、豐富、深刻,縱橫開合,蔚為
本書是一本外國文學專業學術論文集,由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王欣教授、石堅教授擔任主編,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趙毅衡教授擔任學術顧問。本論文集本著兼容并蓄、實踐創新的學術理念,深入探索外國文學研究,同時將敘事學理論與方法系統拓展至各學科領域,溝通文學、文化、藝術、歷史、哲學、電影等不同形式和領域,含納敘述學、文學批評、符號學、文類研究、文學欣賞等專業門類,意在傳播學術前沿成果,實現文學研究的跨學科旅行。
這是一部關于小說藝術的隨筆作品。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閱讀經驗和創作經驗,從小說本體論方面書寫了自己對小說時空安排、敘述視角與口吻的選擇、故事與情節組織、語言運用、細節刻畫、開頭與結尾的創意、寓意寄托等十幾個方面的見解。作者隨筆式地評論,對中外、古今經典小說作品進行橫向分析、縱向對比,提綱挈領地將小說創作藝術提煉成章,既可以讓閱讀者理解小說藝術的豐富多彩,也可以讓小說初創者在研究經典作品中汲取到營養,豐富自己的創作。
本書重在從文化倫理視域下來探析新移民女作家小說的特質,聚焦她們在不同文化語境中所呈現出來的倫理觀念、文化立場、審美趣味與思維方式。本書在集中梳理與闡述“文化倫理”的內涵之后,圍繞家族倫理、歷史倫理、情愛倫理、科技倫理、教育倫理以及敘事倫理對相關作品進行來分析。在文化交錯的全球化背景下,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說為我們思考當代文化倫理以及人文思想提供了恰當的腳本,彰顯了新移民女作家在當代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的貢獻與意義。
著名作家沈嘉祿有關飲食文化的隨筆記。精選作者寫作生涯中的美食美文四十余篇,通過對美食體驗的回憶,表達對父母、親人、師長、朋友、故鄉及普通勞動者的真摯感情;強調家庭和睦、親朋友愛、社會和諧、文明進步等對于人類在社群或更大范圍內生存和融合的意義。正如作者所言:寫美食文章,第一層境界是人與食物的關系,第二境界是食物、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三境界是以食物為契機的人與人的關系。親情愛情友情是百姓交往和抱團取暖的重要凝聚力,也是宴席上一道最堪回味的人生佳肴。這本文集中的文字,無疑達到了第三境界。
本書稿為清華大學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舉辦的“小說的現狀與未來”文學論壇的討論精要。該論壇共邀請12位優秀的青年作家,包括張悅然、張楚、弋舟、雙雪濤、班宇、阿乙、王威廉等,圍繞“應該如何認識并面對小說的危機或困境,如何去思考并想象小說藝術的未來?”這一主題展開探討,匯聚真知灼見,促進當代小說的創作、研究與批評。書稿匯聚的12位作家均為當代青年作家中的優秀分子,他們筆耕多年,其小說創作均具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由他們來探討“小說的現狀與未來”這一極具現實意義的論題,很具代表性。他們結合個人的創作和
本套書匯集了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早期幾十位作家的作品,從中節選出關于“漫步”“美食”“獨處”“友誼”四個主題的段落。“漫步”一冊呼吁我們走出門去,去戶外感受自然,也在漫步的過程中靜心思考;“友誼”一冊討論友誼的本質,友誼之于人生的重要性等;“獨處”一冊提醒讀者獨處和孤獨的必要性,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美食”一冊向讀者介紹了英倫獨特的飲食文化,匯集了美食家們對飲食文化的思考。全套體裁涉及小說、散文、詩歌等。本套書的意義在于為現代忙碌生活中的人們提供一種新的角度,通過這四個主題去感受自身
內容簡介: 本書為江曉原教授近年所著的有關科幻作品的評論集,作者在評論中強調了科幻作品的思想性,通過深入挖掘作品對科學的反思,突顯出那些優秀科幻作品蘊含的思想價值。 本書共收錄43篇文章,內容包括對著名科幻作品的深度分析、作者為中外著名科幻作品寫的序言、對一些科幻影視作品和科幻小說的評論,還特意收入了幾篇批評性質的評論,包括想象與科學:地球毀于核輻射的前景靈魂與大腦:哪個完善得更快?《克拉拉與太陽》:無我機器人的挽歌《失控玩家》:誰更需要擔心失控星際航行:一堂令人沮喪的算術課等精彩文章,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