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關于清代“廳制”問題的再研究。廳制是清代所獨有的一種行政區劃形式,它的設立體現著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轉型。本書有兩個側重:一是對清代廳制的起源與演變過程進行了細致的制度史研究,特別是對于學界研究比較薄弱的明清之際廳的起源過程進行了深入探討,著重加強對海峽兩岸一手檔案的發掘和利用;二是結合區域社會史、法律史的研究手段,將廳的地方表現形態,結合典型案例進行了細致分析,力爭將制度演進全貌與區域社會個案有機結合,展現廳制如何與清代地域社會歷史進程相協調,并進而體現清代地方治理“因俗而治
“中書門下體制”是本書提出的用以涵蓋唐中后期政治體制的核心概念。這個體制是在原有“三省制”框架內成長起來的,基本特征是以中書門下宰相機構為中樞,決策行政合一,以尚書六部和內外使職為行政主體,“設官以經之,置使以緯之”,整個官僚系統的運作形成了新的體制。國家政務的申奏與裁決則依托不同于三省制下的政務文書體系,形成了新的政務運行機制。這個體制在開元十一年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時初步建立,經唐中后期和五代的發展演變,奠定了北宋政治體制的基礎。本書力圖擺脫以往制度史研究中的靜態描述,厘清宋人著述中對唐
本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系列教材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大背景出發,根據新中國政治發展的客觀實踐,借鑒國史和黨史等相關研究的成果,系統反映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2020年70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產生、發展的全過程。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鞏固和發展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立足基本國情,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歷史主線,
明清交替之際,是文人結社活動為活躍的一個時期,曾經涌現過許許多多的社團。清朝初年以江蘇吳江為中心,由蘇南浙北一批遺民所組成的驚隱詩社,是當時重要的社團之一。對驚隱詩社的深入研究,不僅可以為明清文人結社史研究提供一個重要的個案,也可以拓展清代詩歌研究的維度。《驚隱詩社研究》主要探究了驚隱詩社的發展歷程,考察其眾多成員的生平事跡,并對詩社的文學創作、理論主張以及學術成就等做出分析和判斷,終從文人結社和文學史的雙重角度出發給予其一個恰當的定位。
本書從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的創辦和教育內容入手,深入探討20世紀初以楊度、汪精衛、胡漢民、朱執信為代表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在該校的學習情況,重點剖析其國家觀念的形成與留學教育的內在關聯,厘清新的國家觀對其政治主張與活動的影響。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是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重要階段,是中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重要節點。如何整合地方實力派,完成實質統一是國民政府建設現代民族國家需要面臨的艱巨任務。本書從民族國家的視角將國民政府整合地方實力派的主體與客體,置于同一歷史場域進行探討。既分析中央政權的整合的制度與策略,亦兼顧地方實力派的視角。同時,采用歷史學最基本的方法,通過對諸多一手資料的比較、鑒別,深挖細節,重構史事,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國民政府整合地方實力派的特點、成效與局限。
本書旨在考察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施行政機構改革的全過程,分析國民政府為實現“建國”任務而做的努力,如開放政權、成立民意機構、厘定事權、精簡機構、裁汰冗員等。戰時改革有頂層設計,有計劃、有步驟,體現了行政領域的制度化與現代化傾向,體現了國民黨權威人物對完成“建國”的強烈愿望。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豫湘桂大潰敗后改革被迫中斷,留待戰后繼續推行。
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大臣,整理歷代帝王治國理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以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最后編撰而成的《群書治要》,是從14000本書和89000卷古籍中精心摘錄,共65部,計50萬字,為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作出很大的貢獻。 本書從《群書治要》中精選360條引文,分為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六個章節,旨在方便讀者把握《群書治要》的要義。每一條引文,既有白話翻譯,也有英文翻譯,不僅方便國內
本書是《牧民忠告》《風憲忠告》和《廟堂忠告》三部文集的合集,內容是對地方官員、監察官員和中央官員等各級官員提出的有針對性的真誠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