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是從圖書館文化建設與信息技術利用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在圖書館文化建設的角度,就其實際情況進行了綜合性的討論,針對圖書館文化建設的基本理論進行分析,并呈現了當前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情況,分析了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整體規劃情況,并闡述了其信息資源建設的具體內容,探討了圖書館文化建設的主要方向,最后討論了圖書館信息資源配置與共建共享。
本書從管理和資源的角度翔實論述現代圖書館管理的使命和任務, 從資源整合的角度闡述圖書館的推廣服務, 還進一步借鑒了其他行業先進的管理經驗與圖書館管理相銜接, 以推動圖書館事業的快速發展。
本書對圖書館信息服務、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大數據對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影響、大數據時代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創新措施、大數據時代構建完善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
潘守永,教授,偉長學者,上海大學圖書館館長;王遠弟,副教授,上海大學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黨委書記;倪代川,上海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副研究員;鄭維,上海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管理學碩士。2022年是上海大學建校100周年,上海大學圖書館以“賡續紅色基因,深化內涵發展”為主題進行學術論文征集,汲取館員學術智慧,檢驗人才培養成果,探討新時代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建設之路,深化大學圖書館內涵發展,創新圖書館服務模式,推動圖書館高質量發展。本次論文征集面向館員和在讀研究生,論文主題涉及圖書館資源建設、閱讀推廣
本書為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老師、博士研究生,以及海內外相關領域研究者的論文集。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全書根據經、史、子、集分為四個部分,在目錄中以空行體現。論文或為相關領域某個專門問題的最新研究,或為中國古代著名學者的生平、交游考,或為海外漢學的交流探討。 本期論文觀點新穎,內容詳實。 經學部分如張億《李富孫的〈周易〉研究》,剖析清代考據學者李富孫三種易學著作,考索李富孫學易經歷、易學觀點、路徑、學
目錄學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優良治學傳統。古代士人、藏書家往往將所藏所購所閱之書,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部次成編,并于每書下略置提要,述本書之要旨。然而,傳統目錄學發展至清中葉,受“西學東漸”的影響,尤其是19世紀后期西方圖書館模式的傳入,開始發生流變。在著錄分類、編纂體例以及學術功用等方面,晚清目錄學都突破了古典目錄學的范式,衍生出了諸多新的目錄學理論與方法。本書在總結晚清目錄學發展成就的基礎上,以晚清時期新、舊文化的互相碰撞、互相滲透為研究視角,系統考察晚清目錄學的流變及其所具有的文
本書主要針對高校圖書館新媒體服務模式與創新展開論述, 對新時代下高校圖書館的管理服務模式與創新進行深度的剖析和探索, 著重講述了新媒體對讀者閱讀能力和閱讀行為的影響, 以及在新媒體技術下圖書館服務的應用與服務模式的創新。
本書是作者多年從事高校圖書館工作總結和思考的成果。該書以高校圖書館如何提升大學生閱讀素養和推進家庭閱讀為重點,從“中國家庭閱讀與藏書”說起,闡述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家庭閱讀與藏書的地位、作用和意義,進而對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在家庭閱讀推廣方面的相關理論及實踐活動進行梳理,最后選取5所不同類型高校的圖書館在推進家庭閱讀方面的實際案例,從實踐出發論述了高校圖書館在提升大學生閱讀素養和推進家庭閱讀方面的獨特作用。
本書簡要介紹了智慧圖書館的資源建設、高校智慧圖書館管理平臺建設、高校智慧圖書館館員隊伍建設等相關內容。另外介紹了高校智慧圖書館服務方式,還對高校智慧圖書館知識服務以及高校智慧圖書館服務創新與發展做了一定的介紹;最后對高校智慧圖書館社交網絡服務創新與發展進行了簡單分析。
本書分為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叢書的鑒賞與收藏,初印和后印共十講,是作者長期從事古籍收藏、鑒定與研究工作的重要心得。全書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可為廣大古籍整理研究者和收藏者提供全方位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