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人機工程學和設計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開展了面向不同年齡段被試群體的觸覺感知實驗,通過自主研發的可實現定量化呈現長度和角度的實驗裝置,向被試者的手指間呈現不同大小的長度和角度實驗刺激。為研究人手的各個手指對于長度感知的特性,書中對比了年輕人和老年人對于長度感知的差異性。為了進一步探索老年人的觸覺感知和工作記憶能力是否存在退化現象,書中通過具體的實驗對比了老年人與年輕人的長度感知能力與長度記憶能力的差異性。最后,本書提出了新型的基于觸覺角度感知的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診斷方法,并實施了具體的實驗認證其
本書是一本探討人機環境系統相互融合的智能的圖書,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許多場景中的應用,以及人機環境系統的協同作業和智能化發展。本書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人機交互與人機融合智能有何異同?人類的謀算(算計)與計算是可逆的嗎?機器智能能夠產生謀算(算計)嗎?同時,本書還介紹了多種現代技術及其在人機環境系統中的應用,如人工智能、深度態勢感知、理性計算、感性算計、情緒 /情感分析等。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了解如何利用人機智能技術來提高人機環境系統的整體效能并減少“機器幻覺”,為未來的智慧社會建設奠定基
本書從人機交互視角解讀智能制造的內在需求和技術瓶頸,充分融合認知機理、可視化與交互的耦合性,展開智能制造人機交互的需求、原理、技術及應用研究,通過工業集成化信息系統的人機交互實現人、機、物全要素互聯的智能生產。
本書融合視覺認知、生理反應、信息流到智能制造人機系統的信息呈現層面,從邏輯原理、視覺流向、注意資源、生理指標全方位整合工業制造系統的任務時序、功能結構分區、優勢注意資源分配和關聯效應等,揭示多目標、多維度的視覺信息呈現規律,建立智能制造系統人機交互界面的優化方法,提高系統中的人(任務執行者)獲取信息、知識推理、判斷決策的認知績效。 本書可作為智能制造系統開發、設計和研究人員的參考用書,也可作為工業設計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業工程等專業研究生的專業用書。
人機工程學是部分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人機工程學(第二版)》主要講解人機工程學的基礎知識,以及各種形式的人機工程設計的基本內容、原理和方法。《人機工程學(第二版)》共分7章,包括人機工程學基礎、人的感知系統、人體尺寸與數據采集、室內空間中的人機參數與人體姿勢、人的認知心理、人機操縱裝置設計、人機系統與交互設計。每章內容都以基礎理論為線索詳細展開,利用框架圖說明,并結合大量的產品設計案例進行解析,使讀者能夠全面掌握所講知識點。《人機工程學(第二版)》結構合理,內容豐富,可作為
本書由編者根據20多年人因工程教學科研的實踐經驗,結合使用RAMSIS軟件的切身體驗,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礎與前沿相結合的原則編纂而成,全書分為3部分(軟件介紹、軟件功能講解、案例分析),共9章。主要內容包括:人因工程學的基本思想和知識,RAMSIS軟件的安裝、RAMSIS軟件界面介紹、文件處理、人體模型構建、人體姿態動作編輯、人因分析優化、模型數據導入導出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 本書可作為相關高校院所汽車工程、工業設計、工業工程、車輛工程、機械工程、安全工程、智能制造、多媒體設計等相關專業的
本書主要從工程應用角度介紹工程與設計中的人因工程學問題,全書共6章。第 1 章講述了人因工程學科的歷史起源與演變。第 2 章至第 5 章,通過大量工程和設計中的實際案例分析,對航空航天、軌道及道路交通、武器裝備等多個領域的人因問題,從以人為中心的視角重新審視,挖掘其背后的人因工程學原理和相關知識。書中一些章節融入了作者所在團隊在工程實踐中的一些案例,并側重從系統和產品設計的內涵層面出發,闡述人因工程學的思想本質和方法要義,其中包含了人體測量學、無障礙設計、作業空間設計、人機界面設計、人因可
《人機交互之道 : 研究方法與實例》詳細解讀了人機交互領域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其中既有偏社會學和定性研究的,也有偏技術與工程的。此外,本書還介紹了一些用于記錄和獲取新型數據的技術和設備,如各種傳感器系統、眼動追蹤設備和各種日志系統等。最后,本書介紹了人機交互中三種較新的數據分析方法:回溯分析法、智能體建模法和社會網絡分析法。《人機交互之道 : 研究方法與實例》適合人機交互相關專業的學生、教師及從業者閱讀。
數字化人機工程學是一門融合人體學、工程學、環境學、社會學和IT技術(含虛擬現實技術)的相關理論、方法及研究成果,為適應數字化設計制造領域在虛擬人機環境系統下進行人機工效量化分析的迫切需要而發展起來的綜合性學科。全書共12章。第1章為數字化人機工程學概論;第2章介紹了人體特性參數(形態幾何參數、物理參數、生理參數、電特性參數和振動特性參數等);第3章介紹了人體的感知特征等;第4章介紹了人機系統作業空間、作業設施和人機界面的設計原理與原則;第5章介紹了人機環境系統的熱舒適、振動舒適、光照和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