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1”是中亞五國與域外國家或國家組織的一種合作模式。五國將此作為與域外力量博弈的重要砝碼,域外力量也希望利用這一平臺擴大對中亞地區的整體影響。目前,五國已經與日本、歐盟、美國、韓國、印度建立了“5 1”形式的合作機制,在歐亞經濟聯盟與俄羅斯、土耳其展開類“5 1”的合作。中國多次與中亞五國成功舉行“5 1”外長會和元首峰會,機制化建設取得長足進展。 日本、歐盟、美國都擅長多邊外交,與中亞“5 1”合作建立時間較早,發展較為成熟,合作領域廣。國外學者對此有專門研究,主要理論依據是“區域一體化”
兼具海陸地緣特性的中國和印度均懷揣民族復興的夢想,面對國際格局深刻調整的時代背景,中印兩國為什么能夠超越“強鄰對抗”邏輯而選擇合作?怎樣合作?合作前景如何?這正是本書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本書主要涉及如下內容:中印發展伙伴關系理論適用:觀念和應然路徑、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國際體系動態均衡下中印地緣戰略的恒與變關系、中印發展伙伴關系與國家安全、中印發展伙伴關系的進程與制度建設、中印發展伙伴關系的路徑、關于中印發展伙伴關系建設路徑與機制選擇的思考
本書是北大國際關系理論創新叢書的第二本,主要聚焦于國家安全研究與學科建設相關議題。首先,本書通過探討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和學理發展脈絡,嘗試構建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學學科和理論體系,提出了以風險反向界定的綜合安全論,以及國家安全系統理論等。其次,由于國際環境的變遷、地緣政治的差異,以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文化和觀念的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安全研究呈現不同特點,一些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安全研究在研究議題、研究范式、學科規劃和課程設置上獨具特色,本書系統梳理和總結了美國、俄羅斯、法國、德
《中國周邊外交研究》第十五輯(2022年第一輯)刊載了8篇學術論文和1篇會議綜述。本輯內容涉及以下方面:中國周邊國家外交政策、新冠疫情期間的大國中亞援助、馬來西亞與文萊海上爭端解決、大國博弈背景下的東盟中心地位、拜登執政以來美印關系、澳日政治和外交對話機制、越南文化外交戰略和緬甸的中立外交政策等。本輯作者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巴黎政治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北京外國語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學術機構。《中國周邊外交研究
本書“研究篇”從賦予言說以意義的文學性閱讀出發,梳理《使清日記》所載內容,研討柳原前光的中國觀察和中國認識,從文學發生學角度分析日記的文本生成,并從一個側面呈現晚清社會、近代中日關系以及兩國殊途分野的近代化進程。“校注篇”對《使清日記》寫本進行錄文并斷句標點,對其中的衍字、脫字、誤字、旁注、謄錄空白等予以校記,據上下文和邏輯關系改正書頁混亂情況,對所涉中日重要人物、節點事件以及難解字詞的含義、詩文的用典出處等加以箋注。
本書旨在使讀者對法國外交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它不僅是一本“資料集”,更是一本“史料學”著作。本書編譯了1958年6月到1960年12月的部分法國外交檔案,共180件,以反映戴高樂第二次執政以來法國外交的開展情況。
本書對冷戰后日本介入東南亞安全格局的特征、方向、影響等問題做出總結與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力求客觀全面的對冷戰后日本在東南亞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評斷。東南亞安全格局歷來深受區域外大國以及大國間關系的影響,是當今學術界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冷戰后日本追求自我身份在東南亞安全格局中的重建,目前和將來,爭取東南亞安全格局的主導權都將是日本不懈追求的戰略目標和身份定位,探討日本在東南亞安全格局演變中所扮演的角色、目前的地位、產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理性評斷東南亞安全格局的發展趨勢,對認清我國周邊的安
“聯盟”指主權國家對彼此安全做出互助性承諾的關系。聯盟是一種特殊的伙伴關系。本書系統檢驗了現有關于聯盟和伙伴關系的理論,從邏輯、方法和經驗層面闡述了現有理論的特點與局限,并提出了“能力分異理論”“再結盟理論”“功能分異理論”“談判能力理論”“協調對象理論”。依據對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外交的實踐,本書闡述了5個歐洲大國和9個歐洲中小國家的聯盟與伙伴關系,揭示其變化發展的內在規律。本書以西方學者熟知的案例挑戰了西方學者提出的經典理論,改進和完善了關于聯盟和伙伴關系的理論。本書廣泛利用了英文
本書指導思想: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促進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引領新型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本書的出發點:2015年中俄兩國簽署的《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2018年簽署的《中國和歐亞經濟聯盟經貿合作協定》。本書的重點:上合組織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的最重要平臺。一方面,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在歐亞大陸及其周邊沿海地區,上合組織目前21個國家(包括成員國
為何諸多能源稟賦豐裕的國家通過大規模能源出口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但此類國家卻往往難以據此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健增長,即“能源詛咒”何以產生?針對這一問題,本書致力于在政治學的范疇內重新闡釋“能源詛咒”生成的根源及其機理。基于此,本書重拾了對“能源詛咒”現象真實性的討論;梳理了關于“能源詛咒”生成原因的知識譜系和研究進展;并且由直接到間接、以反向遞推的方式逐步回溯了誘發“能源詛咒”的結構性變量并闡釋了其作用機制,進而建立了以經濟現代化始點為自變量、以產業聯盟形態與產權制度類型為中間變量的分析框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