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會做夢?夢中迷人奇異的意象從何而來?夢僅僅是大腦隨機活動的反映,還是具有心理學上的意義和功能?人類對夢的起源和意義的好奇,與人類的存在歷史一樣古老。在本書中,兩位世界知名的睡眠和夢境研究者將帶領我們回顧人類為解讀夢而做出的努力,進而和我們分享關于夢的新知,從認知科學和腦科學角度揭開夢的神秘面紗。根據腦科學前沿研究,他們提出了關于夢的全新模型NEXTUP,意為對可能性理解的網絡式探索。他們認為,夢是大腦白天接收
怕死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恐懼,也是我們這個高智商物種獨有的恐懼。3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在世界各地開展了長達30年、超過500次的實驗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恐懼管理理論”,揭示了應對各種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死亡念頭對我們生活的深刻影響。積極影響是,對于死亡的恐懼引導著藝術、語言、經濟、科學的發展。消極影響則是,對死亡的恐懼會在我們身上觸發一系列不幸的心理現象和防御行為。認識到死亡終至,使我們刷爆信用卡,鐘愛奢侈品和昂貴的轎車,往臉上涂抹化妝品或整形,像瘋子一樣飆車,渴望青史留名……<
本書從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之父羅洛·梅的觀點出發,回答一個問題:人,為什么需要存在感?答案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它的反面——死亡焦慮,即當我們的“存在”受到威脅時,不安全感帶來的強烈恐懼。 什么可以被稱為一個人的“存在”?或者在哪些情況下,我們會覺得自己很沒存在感? ●當我們無法肯定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自我評價常常受到他人的影響; ●當我們無法在關系中感受到“被需要”,從而無法構建自我認可:比如無法在親子關系中感受到自己是否稱職,或無法在工作關系中獲得成就感和歸屬感; ●當生存受到
人類社會的發展前進從來就是不斷與各種災難斗爭的歷史,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斷增長的各類安全風險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加強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緊迫性也更加凸顯。突發事件的嚴重后果不僅會造成物理層面的巨大損失,還會給社會公眾帶來極大的心理沖擊。本書從心理學科的視角出發,比較系統地探討了在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發生、發展演化的不同階段,事件的親歷者、應急響應人員、領導者以及社會公眾的心理行為表現及其發展變化規律。在相關理論和現有研究成果的支撐下,提供了全周期管理
社會心理應激與壓力無處不在,但當前應激研究可能存在消極認知偏差及應激原進化機制適應不良問題,在當前時代境遇下,無論從觀念上還是社會適應上都需要重新審視應激的概念及其作用。本研究以系統論和唯物辯證法為方法論指引,遵循多方法、多角度論證的研究思路,對正、負向社會心理應激的效應、影響因素及其神經基礎進行了層層遞進的探討,著重探討了正向社會心理應激的積極效應、生成條件和神經基礎。本課題基于應激下可以保持健康、創傷中可以受益的理念,在關注負向心理應激的同時強調對應激積極效應的重視,為揭示不同性質應激
如果你忌諱于死亡這個話題,可能需要看看這本書…… 疫情、疾病、交通事故、礦難……其實死亡事件時時刻刻都在我們周圍上演,只是人們或漠視,或逃避,總覺得離自己相去甚遠,或因太近而恐懼。可是每個人又都認同那句明天和意外,并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人們往往傾向于避免思考死亡,但它能讓我們更加珍惜人生。與其逃避,不如正視。 這是一本死亡百科全書,它有幾乎你想知道的關于死亡的一切知識。是至今為止完整、全面論述死亡的教科書,沒有之一。但我們把它作為一本關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經說過:“這個世界沒有偶然,只有必然,夢境也是如此。” 夢境是潛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的心理行為。它是感官將其他來源的材料經過一番加工而形成的產品。 夢是一種幻想,是一種渴望,還是一種回歸本質? 夢是如何產生的,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寓意,又將如何指引我們的生活? 關于夢境,有太多的未解之謎。本書分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7大夢境,以及它們分別代表著的某種寓意。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一個易于操作的解夢技術,分為捕捉、放大、定位、連接、回應5個步驟,每個步驟
本書進行分析的許多來源來自文學作品,該書更多的是一次文學分析的自覺嘗試,超過心理學研究的成分。弗洛伊德在此首次討論了后來發展的戀母情結理論,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結。
《夢的解析》是奧地利*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成名作,被認為是20 世紀富有創見的、偉大的*作之一。該書以精神分析的方法來解夢和窺視人類心靈的隱秘世界,教會人們用科學的法則把握自己的命運,全面體現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本書告訴人們,夢是一個人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另外一個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在隱秘的夢境中所感覺到的、所看見的一切,呼吸、眼淚、歡樂、痛苦、死亡……都不是沒有意義的。該書不但為人類潛意識的學說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