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0年,是科技大爆發時代。智能手機與云計算正在改變人類與數據相處的方式。隨著手機功能越來越全面,移動網絡的鋪展也將加速。移動終端的發展以及移動網絡的擴散,也會進一步推進云計算的進展。云計算可以在零投入的情況下給用戶帶來大量計算能力。基于云端的移動計算端將會改變從醫療到教育甚至到農業等各行各業。 中國現在正處在一個大的轉折點,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人口紅利轉向創新紅利,從工人紅利轉向工程師紅利,從模式創新到科技創新。未來三十年,中國發展的關鍵點在科技紅利
《從一到無窮大》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的科普經典名著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由科學出版社引進出版后,曾在國內引起很大的反響,直接影響了眾多的科普工作者。本書根據原書最新版進行了修訂,書中以生動的語言介紹了20世紀以來科學中的一些重大進展。先漫談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闡述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四維時空結構,并討論了人類在認識微觀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和宏觀世界(如太陽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全書圖文并茂、幽默生動、深入淺出,適合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廣大讀者閱讀。
人類的未來有什么可能性?人類將走向何處?《聯線》雜志創始人珍·梅特卡夫(Jane Metcalfe)與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的主編布萊恩·伯格斯坦(Brian Bergstein)在《給未來人類的時間膠囊:25個改變未來的科技愿景》一書中精挑細選25篇文章,帶領我們一窺生物與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的未來將產生的影響。 本書提出的25個愿景希望能讓跨領域的學者專家彼此對話、討論,這25篇文章包括知名的合成生物學之父喬治·邱契(George Chu
選取用于改造環境的3大中國重大科技工程,以漫畫擬人的方式解析重大科學成果中的基礎知識,對知識點的解析包含物理等多門學科,結合對工程學思維的講解應用。書中對超級工程的建造方式、技術難點、社會意義都做了細致的講解,并非簡單的羅列。運用兒童能夠理解的場景和例子,令超級工程直接和小讀者對話,讓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超級工程的好朋友。書里借鑒了闖關、游戲的內容和場景,也與建造過程的技術突破相貼合,獨具動感,富有創造力。
為何火烈鳥是粉紅色的?為什么三只腳的動物很罕見?阿拉伯數字與阿拉伯有關嗎?植物如何知道何時開花?天氣預報是如何預測降水的?人類大腦的儲存容量是多少?為什么只有兩種性別?為什么有些人招蚊子?多高才能觀察到地球的曲率?為什么飛機上的窗戶是圓形的?黑匣子是如何工作的?宇航員在太空中如何導航?當黑洞碰撞時會發生什么事?這本書匯集了366個有趣且意想不到的問題、答案和實驗除了上述這些,還有很多有趣的問題等你來找答案!
21世紀被稱為復雜性科學的世紀。丹麥物理學家帕·巴克和中國物理學家湯超開創的自組織臨界性理論,對大自然的復雜性問題進行了系統化探討,為復雜系統中的跨尺度現象,提供了一種普適而簡單的機制上的解釋,以其創新性、宏觀性和簡潔性引起科學界的密切關注。 作為解釋大自然復雜行為的一種新的物理理論,自組織臨界性涉及非常廣泛的研究領域,如巖層與地貌形成、河網與海灣結構、地震與火山爆發、星震與星云塌陷、黑洞與日輝耀斑、夸克與膠子團簇、生態與物種滅絕、變異與生命演化、噪聲與全球變暖、人口與環境污染、大腦與神經網絡
本書是“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系列的第七輯,著眼于互聯網科普的平臺化發展,對以“科普中國”為代表的公共平臺和以抖音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上的科普生態狀況進行了深入解讀與分析,用數據畫像的方式多方位呈現了科普內容、科普創作者、科普用戶之間復雜而有序的互動,反映了互聯網科普生態的現況與趨勢、機遇與挑戰。全書內容分為三篇。第一篇聚焦公共科普平臺的發展,第二篇聚焦由網絡新聞、報刊、論壇博客、微信、微博、APP新聞等渠道數據所反映的互聯網科普輿情,第三篇聚焦社會化互聯網平臺科普的發展。
本書是好奇心書系荒野尋訪系列:李元勝博物旅行筆記叢書。作者數十年來穿行于曠野,積累了數十萬字的筆記和海量照片,作者從這些筆記中,挑選并整理出一批精彩的考察故事獻給讀者。本書主要由西南山地的四座山:金佛山、四姑娘山、縉云山、四面山的幾篇考察筆記構成。筆記容納了更多的現場細節,更能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李元勝以自身經歷,不僅講述了動植物奇妙的故事和景象,還講述了大自然對他的啟發和治愈過程,相信對喜歡自然的讀者特別是青少年朋友,在愉快的閱讀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博大,會有很多強烈而美妙的共
本書由日本前沿科技領軍人物齊田興哉執筆,詳細列舉了在2030-2050年間有望得到發展的51種熱門智能新科技,井詳述了這些科技將為商業發展帶來的變革趨勢。通過本書我們將了解到未來商業模式更趨于數字化、平臺化和可持續化的發展勢頭。本書倡議,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未來商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企業需要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以滿足消費者、員工和投資者的需求;社交媒體的影響力也將逐步擴大,企業需要積極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品牌建設、產品推廣和客戶服務等。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將在商業領域發揮
本書通過梳理國內外科普社會化協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提煉出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學會等不同主體的科普社會化的基礎理論與多領域科普社會化的典型案例;其次分析不同創新主體(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科普成效研究數據和成果,提出新時期創新主體科普社會化協同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