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過去的帝國史研究往往集中于政治、經濟、軍事等傳統領域不同,何偉亞受到福柯的啟發,另辟蹊徑,重點探究英國的印度軍事資料,尤其是英屬印度陸軍軍事情報部門在1880年至1940年間制作的路線書和軍事報告。這些由戰略、地理、政治和民族等信息組成的情報,不僅僅形成了針對東方殖民地的帝國戰略,而且也塑造了干涉的對象亞洲本身。
作者通過情報重構了19世紀中期以來英國基于信息系統以及軍事知識的安全制度,探討了這一安全制度與帝國維系之間的密切聯系,并由此展開分析了英國在全球,尤其是在亞洲地區
本書較為系統和完整地介紹了俄軍事學說中關于陸軍聯合戰役戰術行動中的無線電電子對抗組織和指揮的基本理論與實施方法。全書共分為六章,包括無線電電子對抗及其基本構成、機械化旅在戰斗行動中的無線電電子對抗組織、獨立對地無線電電子對抗營的作戰組織和運用、獨立對空無線電電子對抗團的作戰組織和運用、合成軍(兵團)戰役中電子對抗的組織、美國和北約軍隊偵察與電子戰、裝備及作戰運用,并介紹了反敵技術偵察和無線電電子防護的基本方法。
本書聚焦俄羅斯軍事人員相關的法律法規,共分為俄聯邦軍人服役基本法規、俄聯邦軍人工資及住房保障法規、俄聯邦軍人獎勵法規三大部分,選取翻譯了多部俄羅斯軍事人員制度領域的公開法律文件,涉及兵役、服役、工資、住房、文職人員和獎章授予等多方面內容,本書所翻譯的法律文件均為俄羅斯現行的軍人制度法規文件,且絕大部分為國內首次引入翻譯,為更好地反映每部法律法規的變遷歷史,書中特意加上每部法律法規的修訂時間和修訂所依據的命令,以期能夠為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提供寶貴的學術和參考資料,填補該領域認知的空白。
無
法國海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軍之一,本書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法國海軍作為敘述對象,首次完整地呈現了“自由法國海軍”這一歷史特殊產物的誕生、發展與消亡。本書以海洋的戰事為走向,按照時間順序敘述戰事經過,以“自由法國海軍”的獨特視角重新描述二戰歐洲戰場中的著名歷史事件,并客觀展示“自由法國海軍”的功過是非。是一部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海軍斷代史的著作,并于2019年獲得德蒂安納·多爾韋獎,該獎為表彰對于法國海軍研究工作做出的杰出貢獻而設立。
本書是新形勢下陸軍裝備保障轉型建設中有關外軍裝備保障情況的重要內容,圍繞構建我陸軍部隊裝備新體系、作戰運用新方式、保障新模式、在新的起點上推進陸軍裝備成建制成體系形成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等問題,從俄軍裝甲坦克裝備修理工作在技術保障體系中的地位入手,分析研究俄軍戰時裝甲坦克裝備維修的現狀與需求、理論與策略、維修體制與維修力量、部隊組織恢復裝甲坦克車輛完好性和工作能力的方式方法以及修理的技術過程。同時,就俄軍裝甲坦克維修計劃的擬制、維修保障力量組織與展開、兵力兵器配置以及實際運用情況進行針對
本書內容講述: 上海市國防教育協會成立于2012年, 以弘揚國防精神, 關心國防建設, 努力提高中國民族的國防觀念和國防意識為宗旨。國際局勢驟變、軍備演習不斷升級, 大國角逐爭雄, 小國不甘示弱……促使海陸空兵器的迭代升級迫在眉睫。步兵武器、導彈魚雷、坦克戰車、航空航天、防空反導、無人機、火炮、軍艦……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兵器領域出現爆炸式革新, 出擊快準狠、追蹤不容逃、反防無缺漏。兵器革新不僅在增強本國軍備實力、提升國際地位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而且對極端組織和國際恐怖主
三十年戰爭(16181648)是公認的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本書通過戰爭親歷者雇傭兵彼得·哈根多夫(Peter Hagendorf)和修士毛魯斯·弗里森艾格(Maurus Friesenegger)的日記,描摹出四百年前被權力斗爭和宗教沖突撕裂的歐洲,以及戰爭陰云下普通人的團結、同情與異化。
1941年6月22日開始的巴巴羅薩行動拉開了人類歷史上☆血腥戰爭的序幕。兩支當時世界上☆強大的軍隊展開了直接對決。德軍憑借閃電戰戰術一度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蘇聯紅軍承擔著保家衛國的責任與壓力,用血肉對抗敵人☆猛烈的炮火。在本書中,兩位作者以戰爭的進程為線索,通過查閱新的文獻檔案,詳實地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生動地還原了戰爭中的人與事件。作者沒有局限于戰爭本身,而是將目光投向更久遠的過去,對交戰各方的文化傳統、政治訴求、經濟狀況乃至領導層心理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挖掘
這是以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數百年前的戰斗為主題,圍
繞著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教世界而展開的悠久故事。作者表面上以1683年的那場維也納圍城戰為基礎,實際上整本書如剝洋蔥般,一層一層地揭開許許多多的故事,讓讀者一步一步進入這場戰爭的核心,了解和明白維也納之戰的來龍去脈。
土耳其人熱衷擴張,雖然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自認為是真正的
羅馬帝國的主宰者。神圣羅馬帝國,已由哈布斯堡王朝掌權兩百年,他們是基督教世界的*后保衛者。雙方在維也納一決高下: